2B和2C的融合#Week2

第二周的学习,主要是关于不同的产品类型的讨论。针对不同的产品类型,有不同的优先策略。这些产品类型可以按照大众网络服务产品、企业产品、平台产品这样比较宽泛的不同用户类型划分,也可以更细致地按照产品与用户关系、用户需求、用户类型、产品形态、行业、盈利模式、关键资源、成熟度等等不同的角度划分。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普及,互联网越老越多地改变了传统行业的模式,2B和2C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我所在的行业一直是典型的2B行业,但是在之前的工作中,总觉得传统的2B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需求。借着这次学习,也再一次总结、沉淀一下自己之前的思考。

2B的一个特点,是产品至少要面对两种角色,customer和end user。这一点,在未来也是不会变的。这延伸出几个2B的特点:

  • 客户和用户的需求。客户(为产品买单的人)的需求,和最终用户(产品的使用者)的需求,往往是有重合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以显微镜为例,客户需要高大上、超越竞争对手、超越同行的参数指标,至于这些特点对于最终用户是不是重要或者有用,并不是优先考虑的。最终用户只关心机器是否可用,是否好用,是否能解决问题,价格、参数指标并不在考虑范围内。毕竟一台机器纸面参数再好,实际的实用情况还需要最终用户来评估。
  • 销售渠道的需求。2B往往需要比较复杂的销售渠道,直销、代理商两种模式并行,还有一些中间环节。为每个环节提供价值,也是在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例如,机器的质保,在设计的时候往往整机提供的是1-2年质保,一些零部件提供3-5年质保。但其实,由于质量要求较高,整机在5年以内坏的可能性很小。如果销售和维修团队对此有信心,那么可以将长时间的质保作为一个附加的价值提供给消费者,吸引消费者购买的同时,成本也没有太多的负担。
  • 产品的技术支持。2B的产品,客户往往更看重产品可持续的技术支持,包括产品的升级、自定义、集成和培训。由于转移成本较高,不像2C的产品那样,可以很容易地迁移,客户对长期的价值更加关注。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渗透,很多2C的产品特点也渐渐成为“刚需”:

  • 首先就是对最终用户体验的重视。最终用户在产品选型的话语权越来越重。并且,由于用户已经被移动互联网的交互体验宠坏了,不光要求能够解决问题,而且也希望产品能够“优雅”地解决问题。这对产品设计,特别是软件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持续可用性。一方面,客户希望产品持续更新,另一方面,客户也不希望影响当前的工作。目前在公司内部,也对产品的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顺应这一趋势。一方面,要缩短产品更新周期,最好能够2-4周一个小版本,1-2个月一个大版本;另一方面,要求平滑部署,不对客户造成影响。这其实是非常高的要求,甚至是不可能的任务。解决的方法,在我看来,只有更多借鉴Agile开发的模式,同时在测试上投入更多的资源。
  • 社区管理。社区看上去和2B没太大关系,但是在我看来,随着产业内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产业间的融合越来越宽泛,一个好的用户社区可以对产品有很好的口碑营销作用,并且可以为开发提供更好的需求搜集渠道。
  • 对平台软件的需求。客户的要求越来越多样,新的应用层出不穷,单单依靠厂家自身的研发,很难满足一些细分市场的要求。如何让产品更加开放,拥抱第三方供应商和开发人员,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价值,也是新的环境下需要研究的话题。

面对这么多的变化,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又该如何思考问题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

  • 回到产品的本质。用户、需求和场景,构成了产品。多从这三个方向思考问题,满足用户的技术需求和情感需求,可以为整个产品提供一个参照。
  • 想清楚“战略”。不需要一提到“战略”就觉得很虚。这里“战略”的定义,是做出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战略的反面必然也是战略。面对选择,到底是开发通用软件,还是为客户定制;到底是提供长期价值,还是短期盈利。这些没有绝对的对错,但是战略是必须一致坚持的东西,中短期内不再改变。不是所有选择都有最优解,面对选择,一以贯之的战略为整个产品提供了方向。

2B和2C不再是完全没有交集的两种商业模式,而是在不停地融合,就像现在互联网也在模糊产业的边界一样。适应变化,拥抱趋势,才能至少不被时代淘汰。但是要做到引领潮流,需要思考和做的还很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2B和2C的融合#Wee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