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售的哲学》展开的思考

7-11已经见过并消费了很多次,但关于它的起源、发展的故事,我还是第一次了解,从其创始者铃木敏文的叙述中。

对作者本人常常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果断、坚持、富有预见性的决策不做太多评价,仅从其对便利店这一商业形式的经营观点进行解读。

本书从打破常识开始,以打破常识结尾。

可见作者对“打破常识”一事的重视,在便利店领域着重体现在不要将经营百货商超、大型商场等形式的零售行业经营经验,直接套用到便利店的经营。

换一个说法,铃木敏文当时所在的公司是经营高端卖场的,当决定涉足便利店经营时,所有人都需要“拆掉思维里的墙”,打破以往零售经营工作的固有心智模式,将便利店当作一个全新领域进行研究。请记住,不要让历史经验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品质才是消费者所追求的

没有人想要买劣质的产品或服务。即使最流行的“性价比”之选,对产品的性能要求也是首要的。即使是通货膨胀,人们对价格更加敏感的时候,也还是会想要获得更有品质的产品。因此,7-11在始终坚持“便利”这一核心价值之外,格外重视产品及服务的品质。

当前,随着大众收入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只会更高,不仅看着产品本身的质量,还会更看重服务体验、产品包装视觉、产品传递的理念等更多元素。每一个企业的经营都应该也必须坚守对产品/服务品质的高要求。因为消费者特别喜欢听到你销售的产品,经过了怎么样长途跋涉、无数次研发迭代、N多道工序,才最终送到Ta的面前。比如:小罐茶,创始人带着团队去了多少个地方发现、研制精品茶,还有大师加持,再贵也值得你拥有品尝。

提前应对变化、也许要习惯“朝令夕改”

这个世界变化的太快,稍稍迟钝些或顽固些,你就可能会被日异月新的社会给抛弃了。不过,在焦虑之前,作者已经提供一个策略给我们。我们需要学会观察,观察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消费者价值取向,及时变更企业的经营策略。

说到这里,以前我很讨厌公司的经营战略几乎几个月一个变化,完全不知道该如何配合进行工作的计划和执行。常常和同事、朋友抱怨,是不是老板的脑子出问题了。直到待过2、3个创业公司之后,突然理解了老板们的难处。互联网创业公司,行业竞争激烈、跟风多、用户需求变化快,创业公司在生存阶段,只能借风使舵。

然而再快的变化,也有一个前提。比如7-11始终坚持的“为消费者提供便利”这一核心价值。如果企业抛弃了创立之初的核心价值,不断更换,那老板的脑子是不是坏了就不好说了。你可以想象一下,滴滴让出行变得不再便利、支付宝无法随时随地支付、微博拒绝了用户分享、评论信息,那会是怎样一个境况。

两个实践远超理论价值的策略:

1、企业经营战略,清晰传递并落实到到每一个人的工作中。

不知道是没有这个意识,还是老板本人也没想清楚,这些年经历过的公司,能够将公司的核心战略清晰分享给每一位员工的,寥寥无几。

而这一点不论是西方企业经营管理、还是日本管理模式(比如7-11)都大力推崇的。企业经营战略,需要自上而下的拆解,融入每一个人的工作中。铃木敏文提到,他每年都要让全国所有加盟店的零售顾问聚集到总部开会,即使是被嘲笑花大成本做了看似没啥意义的事也要坚持。因为他希望亲自向每一个人讲清楚未来一段时间里7-11的经营方向,从而落实到每一个加盟店的运营工作中,实现总部战略具体到各个便利店的执行不变形。

2、假设-实践-验证。

在互联网领域,关于这一点的“试错”“容错”等词很流行。但这并不只适用于互联网领域,所有行业、每一个工作岗位,都应该为了提高各自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而能够、敢于尝试设想、小范围实践、从结果来验证想法。

同样,这也是知易行难。

老板又不支持,我能怎么办呢。

要是试错了,我可能丢了饭碗。

随遇而安即可,不想折腾了,太累。

反正我也就拿一份固定工资,何必吃力不讨好呢。

......

就这样,既不是老板也不是同事或其他人,这些时不时出现在脑海中激战的小人,才是阻扰我们向前一步的障碍,也就是我们自己。战胜自己,显然是很难的。不过,在有这样的认识之后,不防告诉自己,时不时、悄悄地做一些小范围的尝试,也许会有惊喜也说不定,没有也不会有什么承受不了的损失。

《零售的哲学》是一本比想象中薄很多的书,包含了7-11从创立到发展为如今应是全行业第一的连锁便利店品牌过程中的一次次决策和执行,通俗易懂,作为了解零售行业的入门书也是很不错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零售的哲学》展开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