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之下的冲突、对抗、妥协、毁灭

皮囊之下的冲突、对抗、妥协、毁灭_第1张图片

《皮囊》这本书之前多次看见,每次购书的时候,在畅销榜前几名看到它,但都只是浏览了一下封面,继续去买想买的书。经不住它一次次的刷屏,终于去看了一下这本书的简介,最终决定买了它。

买它的原因很简单,它与一般的畅销书不同,没有鸡血励志,没有卿卿我我的爱情,没有成功学策略,有的只是一个个看似平淡的故事,这足以让它与其他的畅销书有了区别。

对阅读它的感受,很多人已经写过,赚取眼泪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在这里感动之类的不想多说,只想谈谈作品本身,一个作者对自己人生的梳理和思考,是成长的反思,也是一个人类共同的话题。

“皮囊”作为书名,看似取自第一篇文章的标题,实则贯穿文章的始终,“皮囊”是全书要表达的主旨,在皮囊之下人生的冲突、对抗、妥协和毁灭,这是一个略显沉重的话题。

纵观全书,无论是前面类似回忆录似的故事,还是后面作者的反思,都是围绕着这一个主题来写的,从这一点上看,全书的结构和选篇没有任何问题。

单纯从阅读感受来说,前面的故事已经足够打动人心,再加上几篇小感悟,则显得画蛇添足,这也是作品在好评如潮之下遭到诟病的最主要原因。

归根结底,作者的表达初衷和读者的阅读体验产生了某种冲突。

但这也不能否定全书的价值,作者选取了故乡熟悉的一些人和事,写自己与他们之间的接触、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感受,体现世事的无常,人们的选择和挣扎,妥协和毁灭。

《残疾》篇写父亲,一个失去行动能力的父亲,在亲人、在儿子的面前,试图掩饰自己内心的虚弱,从每天抱着希望,挣扎着挪动着自己残疾的身躯,他希望通过日复一日的锻炼,让自己的身体慢慢恢复到强壮的往昔。残酷的是,无论他多么努力,身体状况只能是每况愈下,支撑他的最后精神支柱轰然倒塌。

《母亲的房子》写母亲,一个看似固执的母亲,不顾众人的反对,偏偏要在被拆迁的二层楼上再盖二层,凑成四层。这里,既有一个长期被人看不起的贫困家庭妇女的一口气,也有对丈夫的一个交代,建房子这件事是母亲的精神支柱,是她活的一股精气神。

作品写父母,大多是写在一种贫困和残疾的困境下,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的抗争,这里有精神的胜利,有心安,也有最终的毁灭。这是它最打动人心的地方,焦急、无奈、挣扎,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可能面对的困境,就这样在细细的描写中,一丝丝拨开,让你看到它的内在。

写其他人的,《张美丽》、《天才文展》、《厚朴》等作品,也是在试图拨开一些长期困扰着作者的问题,和对一段人生的思索。

张美丽的先知先觉为乡邻和亲人所不容,出走后,明明可以不再回来,她偏偏又回来了,她回来是试图向别人证明什么,她没有错,她是对的,她是有用的。她做的这些,在当时并没有被接受,她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而多年后,她以前做的那些逐渐被接受和模仿。

少年天才文展,一个曾经让其他小伙伴甘愿唯其马首是瞻的人物,在长大后却渐渐变得平庸,内心的报负与现实的冲突,在现实的困境下,选择了逃避。

厚朴,一个外表追求自由不羁的青年,内心里依然是一个保守的人。他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不敢承认自己的懦弱,只有通过特立独行来寻找自己的价值。

……

这些形象,看似是一个个独立的人物故事,其实都可以内化到任何一个人身上,对自我的认知、探索、抗争、反思,在皮囊的禁锢下,每个人都逃不脱。

正如作者所反思的,他多年的奋斗、努力,看似是因为父亲的病,也确实是因为父亲的病,他要挑起一家之主的担子,他不得不这么做,实际也是不敢面对和逃避的一种方式。

有人从文章中读到了感动,有人读出了价值,有人思索人生,一本书所传达出的东西,能够触动每个读者,这是其魅力所在,也是其畅销的原因。

因为,生活中,除了爱情、奋斗和成长,还有困境和反思,每个人都逃无可逃。

你可能感兴趣的:(皮囊之下的冲突、对抗、妥协、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