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幼年时因家贫在寄宿学校当走读生。19岁至52岁长达33年的时间里在邮局工作,从文牍员当到高级职员。看起来他的一生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就。
但是这个邮局职员在业余时间做了一件事,写作。他一生总共写了47部长篇小说,还有大量短篇小说、游记、传记。这个数量超过与他同时代的天才作家,包括:狄更斯(Dickens)、撒克里(Thackeray)、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等人作品总和的十倍。
虽然几乎没有什么大学对他的作品感兴趣,可他依旧拥有许多追随者,从勃郎宁(Browning)、托尔斯泰(Tolstory),到伍尔夫(Woolf)、P.D.詹姆斯(P.D.James)这些文坛大咖,到广大的大众。
各方对他的赞许如出一辙,就好像许多作家所说的那样。“他的伟大之处,他无法估量的价值”,詹姆斯(Henry James)说“在于他对平凡事务的纯粹的欣赏。”历史证明,他的作品拥有非凡的吸引力,从读者数目上来看他仅次于狄更斯。
如今,他的书仍然以不容辩驳的数量在不断地印刷出版。传记作家N·约翰·霍尔(N.John Hall)说:“来买书的并不是那些被老师们强迫来的学生们,而是那些曾经读过他的书的人,因为他们真正喜欢。”
他就是安东尼·特罗洛普(Trollope,Anthony),英国作家。1815 年4月24日生于伦敦 ,1882 年12月6日去世。他与牛顿、狄更斯这些影响时代的英国精英一样,安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虽然比起狄更斯的葬礼来,特罗洛普的葬礼要冷清很多。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话:“他是一位钟情的丈夫、一位可爱的父亲、一位真正的朋友。”
他没有很辜负他的全职邮局职员的工作,他最具体的社会贡献就是发明了一种红色的、摆在街角的信箱。至今仍被人们纪念。
然而,或许他更希望人们把他作为文学家铭记。他感觉到了一个世纪以后他将和狄更斯站在一起成为人们纪念的人物。威斯敏斯特教堂的金属牌上将特罗洛普的一生肯定为是他性格的结果:“他的一生如同他的性格一样顽固”。此后的历史不断证明,他是历史上最伟大最多产的小说家之一。事实上,至今他的作品仍被视为世界名著,例如《巴塞特郡》,列入牛津世界文学名著经典系列。
即便大名鼎鼎的BBC也要出专辑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和他那伟大的作品。
在邮局长达33年的工作之余,他是如何完成如此大量的伟大作品的创作的?即便同时代的作家都不能理解,甚至惹来非议和谩骂。好在,特罗洛普生前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在他的自传里给出了详细的说明。
1.钟表一样的写作
特罗洛普认为,一天写作3小时以上不仅没必要,而且不明智。他在英国邮政(British Post Office)一直做着全职工作。他习惯5点30分起床,花半个小时阅读前一天写的东西以进入最佳写作状态,然后用接下来的两个半小时写作(旁边放着一块表),强迫自己每15分钟写出一页(大约250个单词)。为了确保进度,他数自己写了多少个单词。“我发现,我的表每走15分钟,我一般就能写出250个单词。”他报告说。按照这个速度,他可以在早餐之前写出2500个单词。他并没指望每天都这样做,因为有时要处理公务,有时要外出打猎,但是他努力做到每周都实现目标。他写每部小说,都事先推出进度表(一般计划每周写10000个单词),然后每天写日志。
“我每天都记下自己写了多少页,这样,如果哪一两天我没有写,那么那一两天就是空白的。这些空白就像一双双眼睛盯着我,督促我多加把劲,补上落下的任务,”他解释说,“日志就摆在我面前,如果哪一周页数不够,那么它就在我的眼里放了一粒沙子;如果哪个月页数不够,那么它就在我的心中插了一把剑。”
2.我从没幻想自己是个有天赋的人,我定的这套规矩有滴水石穿的力量。
有人在他死后出版了他的自传。在披露了他的这一工作方法后,他在文学界的名望毁了很长一段时间。批评家以及作家同人——特别是那些很难在最后期限之前完成任务的同人对他的方法大感惊讶。艺术家怎能看着钟表工作呢?灵感怎能精确的安排与监控呢?不过特罗洛普在自传中预料到了他们的批评。
“有人告诉我,这样的方法,有天赋的人会不屑一顾,”他写道,“我从没幻想自己是个有天赋的人,即使我幻想过,我可能也会让自己接受这些约束。没有什么东西一定像不可违反的规矩那样强大有效。我定的这套规矩,有滴水石穿的力量。每天做一点儿,如果真能一天天坚持下去的话,那么再大的山也能移走。”
特罗洛普是超常的,很少有人能每小时写出1000个好词;虽说偶尔慢一点,他却能保证总体进度。在设法过上优质生活的同时,他写出了像《巴塞特寺院》(Barchester Towers)和《红尘浮生录》(The way we live now)这样的杰作。
其他小说家经常为钱发愁,经常拼命赶稿,特罗洛普却比较富足,总是提前交稿。连载一部小说的时候,他通常至少还有一部(一般还有两三部)已经完成的小说在等待出版。
“在整个写作生涯中,我从来没有一次觉得自己就要拖延任务,”他写道,“我从不担心编辑催稿。我都是提前——非常提前地把要交的稿子准备好了,就放在我旁边的抽屉。那本日志,上面标有日期、画有空格,记录着每天、每周完成的任务,摆在面前,让我看见,监督我写作。”
3.“榨干”特罗洛普的故事
故事讲完了。再讲一个故事背后的故事。我是在几年前读到《意志力》的这本书的时候看到这个故事。此后念念不忘。我记得当时把它给摘录下来,想要写点什么。但是没有写。随后这个故事在电脑中再也找不到了。我生命中的许多时间就是这么浪费的。
看过,摘录过,都没有用。实际上浪费了许多时间。
读过,但印象不深,阅读时间浪费了。
有印象,但又想想起来却又想不起来,纠结的时间浪费了。
没有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认知,没有转化为可供别人参考的作品,是浪费。
即便写成作品,没有辅助行动,又是浪费。
我的大多数的阅读时间,就是这样浪费的!
今天再次找到《意志力》的电子版,再查阅一些资料,把这个故事再次呈现出来。我的目标是,把这个故事变成一篇文章,同事“榨干”这个故事。
什么是“榨干”一个故事?就是穷尽所有的认知,从一个故事中得到尽可能多、尽可能深刻、尽可能有趣的启示。然后,将这些启示,尽可能的转化为行动。前者需要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后者是训练意志力和行动力。
为什么要“榨干”一个故事?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目睹一个完整的故事的几率非常小。我们自己亲身经历,诸多是模糊的,没有明确的起因、过程和结局。往往是诸多事件的混杂。当然,有些人有超常的能力,能把自身的经历变成故事。这样的人是伟大的。他们从自身经历的故事中汲取了教训,实现了自身成长的迭代。其次,即便我们看到了一个故事,比如电视剧、电影、或者一本书。这些故事要么太长、要么太丰富,仍然有待于抽象,抽象到可以得到明确的启发,可以得到行动指引的程度。
而特罗洛普的故事已经足够清晰了。
现在,我们就来榨干这个故事。
我们把这个特罗洛普的故事再简化一下,试图用一分钟的时间把这个故事说完整。
第一,特罗洛普的出身和天资都不算好。他出身贫穷。天资不高,他并不认为自己有天赋。这与许多创作者不同。例如著名的甲壳虫乐队(Beatles)的主创约翰.列侬,他常常说,歌曲不是我创作的,它本来就在宇宙中,只不过是通过我流淌出来。
第二,特罗洛普是业余创作者。兼职的创作者,却成为有史以来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也成为近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在我看来,特罗洛普最伟大的作品不是他的57篇小说中的任何一篇,许多年后,他的这些著作或许都没有人去看了。特罗洛普最伟大的作品是他的人生事件,用33年的业余时间创造出了如此众多的作品。
第三,特洛普是怎么创造这个奇迹的。两个操作。(1)每天早上2个半小时的写作,速率要求每15分钟250个单词。(2)同时写日记监督自己,记录自己每天的写作量。这是特罗洛普的技术,是特罗洛普的规矩。
特洛普的故事对所有的人有怎样的启示?
以当代的写作者为例(包括作家和自媒体工作者、创业者),今天,对于任何一个从事写作、创作的人,我们所拥有的创作条件,不知道要比特罗洛普当年不知道要优越多少倍。因为有计算机,可以写的更快。因为有移动互联网,可以迅速的搜集更多的素材。但为什么没有产生大量的多产的作家呢?或者说为什么作家的数量和从事写作的人员的数量不成比例呢?
同样,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处于现代科技的便利背景之下,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在工作的产出量和产出的质量上实现明显的提升呢?
如此,我们再来看特罗洛普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每天清晰的小目标扭转生命状态。
许多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愿望,但愿望不是目标。许多人都在一天中做了很多事务,但事务不构成积累。当一天走过之后,许多人回顾一天的时候,大脑的一团混乱,不知道自己做了多少事情,也不知道所做事情的意义和价值,没有什么成就感。甚至,很多人根本没有时间回顾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特罗洛普与所有的人一样都有良好的愿望,他的愿望是挣钱养家、写出好的小说、成为作家,甚至是伟大的作家。只是他没有像绝大多数人那样,最终,“通往地狱的道路是由良好的愿望铺就的”。特罗洛普将他的愿望转换成了具体的目标和行动。
特罗洛普每天的目标非常清晰。每天写作2个半小时,每15分钟写出250个单词。也就是说,他每天要写出2500个单词。这个目标既不是太高,因为他能够达到。又不太低,因为在写作中的2个半小时内保持这个速度,不容易。每天都实现这个目标,不容易。但一旦实现了,不但可以累积出大目标,更重要的是扭转了一个人的生命状态。没有目标的人浑浑噩噩,成功的将愿望转化为目标,目标转化为行动,行动转化成具体的目标达成、转化为工作成果的人,是充实的、乐观的!
第二,让计划超越变化:“没有什么东西一定像不可违反的规矩那样强大有效”。
80%的人都知道一句话——计划没有变化快。80%以上的人没有生活的计划,工作的计划——至少是自己主动制定的计划。因此,注定80%以上的人一事无成,随波逐流。
特洛普不但有清晰的可检验的目标,而且有计划。他写每部小说,都事先推出进度表(一般计划每周写10000个单词)。与之对照,绝大多数人做事情没有进度表。为什么?不是因为作一个进度表有多么麻烦有多高的技术含量,而是因为恐惧完不成。
无论多么智慧的人,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也不是100%的肯定能够完成计划。而有智慧的人的特征是,他们超越了恐惧,因为他们知道即便完不成计划,也比没有计划好。因为失败的计划,至少是可供反思的经历,是迭代过程的一个试错。计划执行失败的经历,可以成为制定更可靠的计划的参照。
特洛普的每15分钟250个单词,每周10000个单词,这些目标和计划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在生活的实验中检验出来的(例如他拿钟表测量)。为了确保进度,他数自己写了多少个单词。“我发现,我的表每走15分钟,我一般就能写出250个单词。”这里的关键词是“我发现”。有多少人对自己进行过这样的观测,得出过这样的“发现”呢?特罗洛普首先有了对自己的发现,对自己的认知,然后才把握住自己的行为。以至于能够达到平均每天都能做到这样的进度。
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模型。但是究竟什么是模型,为什么需要模型,许多从事物理学研究的人都没有弄明白。因为模型常常是简化的,甚至常常是错误的。比如地心说是一个模型,日心说也对应一个模型。最早,原子的结构也有个太阳系的模型,就是说电子绕着原子核的运动,就像行星围绕太阳旋转一样。为什么还需要模型?模型究竟有多重要?物理学家韦斯科夫(V.F.Weisskopf)做了一个流传青史的比喻。奥地利的火车经常晚点,乘客问列车员:“你们干吗还要时刻表?!”列车员回答:“有了时刻表你才知道火车的晚点呀!”什么叫模型?韦斯科夫说,模型就是奥地利的火车时刻表。火
车的运行是极为复杂的,它涉及到火车的内燃机运行情况、燃料装卸、人员安排、路况等等,但是简简单单的时刻表却可以帮助所有人把握列车的运行。乘客根据时刻表把握自己的形成。站点工作人员,根据时刻表安排旅客进出。列车负责人,协调一切跟火车运行的要素,保证它按照时刻表运行。
目标和计划,就是我们的生活模型,它帮助我们协调生活中一系列的事件与人物。的确,计划常常没有变化快。但认同这句话的人,常常是将没有如期完成的原因归之于外界。而积极的人则思考,即便计划没有变化快,那么,计划为什么没有变化快?此前的计划有什么不妥之处,应该如何改进?新的计划如何制定?如此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不断训练出了预见力和判断力。这是80%人都不具有的能力。
他们如此坚定的按照计划、按照不可违反的规矩行事,如此训练出来了意志力,这又是一项80%以上的人都不具有的能力。
他们还训练出来了诚信和尊重,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别人的尊重,自己对自己的信任,他人对自己的信任。这又是80%以上的人不曾具有品质。
第三,机械的操作也能产生灵感
特罗洛普的写作方法在自传中披露之后,他的名声毁了好长时间。原因是批评家们无法理解:艺术家怎能看着钟表工作呢?灵感怎能精确的安排与监控呢?因为不理解,所以他们认为特罗洛普在吹牛。这些作品根本不是每天用这么短的写出来的。他们或许会怀疑,特罗洛普可能偶尔不上班,偷偷在家里花了大量时间写出这些作品。
特罗洛普在自传中做出了清晰的解释:为什么这些看似机械的坐坐如何产生的灵感。他说,“没有什么东西一定像不可违反的规矩那样强大有效。我定的这套规矩,有滴水石穿的力量。每天做一点儿,如果真能一天天坚持下去的话,那么再大的山也能移走。”不但那些批评家不相信,超过80%的大多数人也都不会相信,这种累积的力量、叠加的力量。
由此,我想到线性思维和指数型思维的差别。即便有人相信每15分钟能写出250个单词。他们最大的质疑有两个。第一,这个进度能保持吗?任何人鼓鼓劲,或者灵感爆发,都能写得出来。甚至能写的更快。关键,这个节奏是否可持续。第二,这种机械式的操作,能出来好作品吗?如果忽略质量,大多数人只要尽力,也能达到特罗洛普的节奏。但是文学不是积累字数,我们要的是美感,要的是有质量的文字。总之,我们最大的质疑是这种文字数量的线性叠加,能产生好的作品吗?
最大的困惑是,文字数量线性累积和作品质量之间是否有隐秘的联系。前者是可以把握的,不但可以度量而且辅助努力可以操作控制。而文字的质量却不容易控制,甚至不容易度量。
从字数上看,我们看到的是线性的。平均每分钟的写作量,一周的写作量是由每天的写作量累积的。而且特罗洛普从来没有说,自己越写越快。但是,显然特洛普的写作的质量,不是像写作进度一样每天保持在同一水平。甚至很可能不是线性累积的,而是指数的(如果能够用数学概念来刻画的话)。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保持这样写作节奏的人,他的创作质量必定是线性增长的。
任何坚持写作(这里的写作指的是原创,而不是编辑)一个星期的人都会发现,或者任何写作过长文的人都会发现。他以往的思考,以往的经历,逐渐连贯起来。从片段化的、碎片式的状态,逐渐连成线,点和线又连成了网。
真正的高手,总有那么一些时候,处于思如泉涌的状态。以往的努力终于换来了毫不费力(写作是一项技能。如果有些人的写作就像散步一样容易呢?)。那么,这时候的量变成为了质变。他能编出新的故事,有启发的故事,他能把平凡的词句,编织的不再平凡。
所以,我相信:如果一个人试图写出好的作品,即便按照特洛普的机械式写作,必然能写出好的作品。这就是极少有人掌握的高科技!将人的生命潜能健康可持续的、高度释放出来的高科技!虽然这个高科技看起来是违背人性的——把自己当做机器,设定目标、制定计划、立好规矩,然后坚定不移执行。
将来必然有更多的人来检验特洛普的这个发现。事实上,许多自媒体的创作者,或者是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已经大体检验了特罗洛普的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实验者。他们从学习者,演变为超级学习者,最终成为时代的创客!
读懂特罗洛普的人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这不是道理,不是知识,这是生活的智慧。
智慧不是知识,智慧不是知道,智慧是行动!
真正读懂特罗洛普的人,他们或者已经付诸行动或者立即付诸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