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凯文·凯利
出版:新星出版社
译者:东西文库
时间:2010-12
20180221期:关于《失控》
今天要和大家说的这个话题,其实要说的并不是什么科幻小说和电影,我要说的恰恰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着的真实现状。那么为什么会以这个标题开始呢?允许我先卖个关子,留个悬念,相信大家听完这一期的节目,也就都能明白了。
这几天大家都还在各自的春节假期当中,不过好像突然意识到,马上假期就要结束了,又要开始上班了。其实每到过年过节,尤其是长假的时候,相信有很多人一开始都会给自己列很多flag,比如看完一本书啊,给自己充个电啊,学点什么东西啊,或者到哪里去旅个游啊。那么现在这个春节假期已经过了大半,大家的flag完成地怎么样呢?
在这了我要说说我在春节开始前给自己列的flag当中的一项,那就是给大家推荐一本值得一读的书。这本书就是美国的一位大神在1994年出版的书,叫作《失控》。不要觉得这本书过时哦,当年《黑客帝国》拍摄的时候,这本书被当时的导演要求作为剧组的三大必读书籍之一哦。这本书在2010年的时候终于有了中文的译本,虽然七八年过去了,但这本书对大多数人来说还相当的陌生。不是因为书不好,或者翻译的不好,而是因为其中的一些内容太过于难啃了。不过在一些科幻迷、网络从业者和前沿的科技圈子里,这本书的影响力可是非同小可。
这本书里头列举分析了大量案例和现象来思考整个生物、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这当中的逻辑推导和专业性,让我这个文科生也是十分头疼,尤其是当决定要向大家推荐这本书的时候,简直有点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说。所以在这里,也只能尝试着将其中的一些核心的观点和大家分享,同时大家也可以看看,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中,是不是真的如凯文·凯利所说的那样,始终处于这样一种“失控”的模式之中,而这种行为模式、思考模式,能不能为我们所用呢?
说的有点绕,不过不用担心,因为更绕的在后头。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所谓的“失控”?其实这也是这本书的一个核心出发点。这位作者凯文·凯利曾经花了相当长的时间观察蜂群,有点牛顿的意思,那位先生是被苹果砸到了,得出了伟大的三大物理学定律,这位老兄观察蜜蜂,我们来看看他从蜜蜂当中看出什么东西来。
其实蜜蜂大家都知道,一大群蜜蜂,里头有不同的工种,这个大家都知道,比如有一个蜂后,基本上什么事情都不用做,每天吃着蜂王浆,一辈子唯一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生孩子。然后还有负责探路寻找花蜜的,负责采蜜的,负责警戒防卫的……大概就是这么几类。
接下来,有趣的事情就来了。有那么一次,他观察的蜂群开始突然开始了迁徙,基本上就是一个区域的花蜜都采得差不多了,或者一个蜂群的蜜蜂数量太庞大了,要分开来过日子了。总之有这么一天,凯文·凯利观察的这个蜂群,突然从蜂巢里头涌出来,然后在距地面不到两米的地方开始聚集盘旋。凯文·凯利知道他等待的时刻到了,也就冲出去近距离观察,甚至跑到了蜂群中间,也是够疯狂的。这个时候他就发现,原来我们原来对蜂群的认识完全是错误的。在我们原来的概念当中,既然一个蜂群当中既然只有一个蜂后,那么肯定蜂群的决策就交给这个女王咯。但事实不是这样。
我们来看一下,蜂群是怎么思考的?最先在飞出去的是少量探路的蜜蜂,这些蜜蜂回来之后就开始画圈圈,不是画个圈圈诅咒你,是沟通信息的一种飞行方式,大致意思可能就是某个方向有适合的地方。然后变化就发生了,开始有一些蜜蜂跟着一边画圈,一边往那个方向去,然后越来越多的蜜蜂加入这个队伍,直到所有的蜜蜂都一人一票,用翅膀投票,大家跟着往那个方向去。这个时候其实蜂后依旧是什么都没有做,只是跟着整体的蜂群走。
从这个当中,我们的作者观察的结果是,蜂群的思维和决策模式,不存在一言堂,也不存在事先的计划,整个蜂群仅仅是对从外部接收到的信息作出最基本的反馈,而这种看似杂乱的,完全个人化的简单反馈,却导致了整个蜂群没有丝毫的不协调。极短的时间内,整个蜂群干干净净,全部撤离,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各种管理模式也好,彼此协作的模式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很多大公司来说,强调的恰恰是严格的管理,令行禁止,怎么可能允许存在这样一种几乎失控的完全由个人意志驱动的行为呢?但是,恰恰是这种失控的状态竟然呈现出几乎完美的高效率。这就不得不让人停下来思考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其实蜂群思维最为大众所知的一个领域就是前两年很热门的无人机,包括顺丰的机器人分拣。这些东西最底层的原理,就是凯文·凯利的这个蜂群思维理论。
甚至还有人提出,为什么我们探月也好,火星计划也好,要用那么庞大的机器人呢?为什么咱们不用这种微型化的小机器人,一两个机器可能没什么用,但是一旦这些东西达到一定的数量,以这样一种协同的方式,是不是会比传统意义上的大型机器人要更加划算,也更有可行性呢?
这项研究美国人其实一直在进行当中,当然具体的研究进程那就太过于专业了,咱们这里就不进一步展开了。
我们依旧拿这本书说事儿,要说这么一本大部头的,又带有专业性的书,翻译起来其实很困难。最初翻译的人其实只有一个,但是经过差不多一年的时间,这哥们儿觉得不能这么干了,这样干等翻译出来黄花菜都凉了。于是他通过互联网,招募志愿者一起来做这个事儿。很快,翻译组的其他8个人被挑选出来,这里头有大学生、有中学的教师、大学老师、公务员,甚至还有一些不知道做什么的人。
这个决定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因为毕竟不是一般的文学作品。这就是翻译过程中失控的开始,不过一开始也管不了这么多了,大家各自领任务,当然有人领的多一点,有人少一点。很快这些人就遇到了问题,一些段落和解释彼此开始争论,而且谁也没法儿说服谁。这个时候最初的这个召集人就觉得是不是我们大家一起选出3个人作为所谓的仲裁者,但是这个提议马上被大家否决掉了。这下真的是完全失控了。
但是,很快奇迹诞生了,这本书竟然在短时间内被翻译出来了,那之前的问题怎么解决呢,你可以看到这本书上头有很多地方插入了从维基百科或者权威论坛、杂志上的大量注释,大家不约而同地找到这样的一个办法,通过提供各方面的佐证来对自己的翻译进行补充。
当然,从最初的译者来说,其中的某些段落或者章节可能存在着他所认为不完美的地方,但是反过来看,如果按照最初传统的工作方式,大家可以想一想,这本身啥时候可以真正被我们阅读到呢?并且,其实从读者的反馈来说,大部分的人依旧对这版中文版的书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这就好像我们熟知的另外一个领域 ,电影。原先从国外引进一部片子,那些传统的译制片厂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翻译配音,但现在,出现了一个叫字幕组的新物种,现在一个欧美大片一旦上映,只要一两天的时间,中国的观众就能看到带有中英文字幕的电影了。版权问题我们暂且不说,这个效率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而字幕组的人都是谁?其实都是通过网络互相协作,并且很少有人知道具体有哪些人,他们都在哪里。
这样的例子在这本书里也有体现,就是曾经人们在寻找地球之外太阳系中其他的行星上是不是存在生命?现在我们当然知道,太阳系中除了地球之外的几大行星都没有生命啦,但是在最初人们都不知道,这个时候美国人就要发射各种卫星进行侦测,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化学家就说了,别费那么大劲儿,我有办法。
那是什么办法呢?他就提出,只需要通过简单的观测手段,对行星上散溢出来的气体进行检测就行了。于是他观测了金星和火星,很快给出了这两颗行星上没有生命的结论,人们当时就不以为然,觉得你是不是太自大了。但是若干年后,等NASA的卫星近距离观测之后,他的结论被证实了。
他当时提出的是什么样的一套理论呢?就是你去看,地球上的气体,有20%左右的氧气,还有氢气、氮气等等。要知道这是一种危险的平衡,因为氧气是一种助燃剂,化学性极不稳定,自然状态下极容易发生变化。所以他的结论是,地球的气体构成,是一种不稳定的稳定状态。正是由于地球生物和人类的活动,每时每刻地球的气体成分都在产生着微妙的变化。而相反的,火星也好,金星也好,这些行星上的化学构成恰恰是稳定的稳定状态。
有点绕,但我相信你能听懂这里头的意思。
其实这个所谓的“不稳定的稳定状态”也好,还是之前说的这本书翻译的过程也好,字幕组的例子也好,都可以看作是蜂群思维的另一个层面的应用。也就是,这样一种失控的状态,恰恰带来了另一种动态而高效的平衡。这也正是这本书给很多人带来的最为核心的一个启示。
说到这里,我要正式介绍一下我们这个节目,或者说这个公众号。大家有兴趣的朋友都可以关注一下我们这个叫做“有态度的XX杂货铺”,现在虽然老王一个人在这里叨逼叨,不过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如果你对生活有所观察,任何你感兴趣的事情,只要有也许不一样的视角,或者你自己的思考和观点,都可以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这样的一种也许已经不算太新的模式,说不定就能形成一个谁都想不到蜂群,以后没准能撬动世界也不一定哦!
那其实对我来说,以自己的兴趣为驱动,也就是这些东西就是我不和大家分享,我也会花时间去关注去了解。现在因为做了节目,所以逼着自己尽可能了解得更全面些,更立体些,然后逼着自己思考和整理一下,至少对我自己来说是一种积累,是一桩不需要本钱的买卖,那为什么不做咧?
所以,如果你也有兴趣,那么来吧,关注我们,并且也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所感兴趣的各种东西。
这期节目好像说得有点多,有点像新年里我们吃的八宝饭,各种东西都有一些。最后我们回到一开始说的这个标题,为什么说恰恰是现实发生的事情呢?因为谁都不知道这个蜂群式的协作模式不断展开的时代,过几天会发生什么样的奇迹。
就好像你拿着今天的苹果电脑回到五十年前,对当时的人来说那就是一个奇迹啊;或者你拿着现在任何一个智能手机回到二十年前,对当时的人来说,那就是一个奇迹啊!
也许几十年,或者十几年之后,今天只在我们的科幻电影中看到的场景,就会不知不觉成为你认为理所当然的现实哦!
2018.02.21
王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