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妹领着女儿苗苗来我家做客,我家的两个宝宝用十二分的热情欢迎小姨和妹妹。
拿出自己的好玩儿的,好吃的招待妹妹,领着她躲猫猫,做游戏,孩子们玩得很开心。
苗苗玩热了想脱毛衣,自己不会脱,折腾半天,弄得满头大汗,小脸通红。带着哭腔喊妈妈,儿子想帮忙,她不让,非得让她妈妈帮忙脱,她妈妈又不让脱,怕脱了感冒。
结果呢,就是孩子哭,妈妈哄,原本一个很简单的事情,闹腾了好半天还没有结果。
最终女儿拿来自己的毛背心,给她小姨做工作:“小姨脱了衣服不冷,你看我,没穿毛衣。你让妹妹脱了毛衣,穿上我的背心。”
听到这,表妹总算同意了,给苗苗脱了毛衣迅速套上背心。
苗苗口渴要喝水,刚拿起杯子,表妹大惊失色,一把抢过杯子,自己先喝了一口,尝了尝,怕水太烫,烫着孩子,水太凉,又担心孩子肚子不舒服。
躲猫猫的时候,苗苗想去厨房,手刚碰到厨房的玻璃推拉门,表妹又一个箭步冲上去:“你别动,小心夹手。”吓得孩子被电击了似的,赶紧缩回了手。
孩子们玩了一下午,表妹始终不离孩子左右,百般呵护的忙了一下午,也累得满头大汗。
到吃晚饭的时间了,饭菜都端上了餐桌,大家都动筷子准备大快朵颐,苗苗却对着一桌子的美味佳肴,不知所错,拿着筷子不知如何下手。好不容易夹了一只虾,还没放到碗里就掉到了桌子上。
儿子以为小妹妹不会用筷子,给她换了个勺子,但勺子她也使不利索,不是把饭菜掉到桌子上就是把汤汁撒到衣服上,动作很笨拙。
表妹这才急急忙忙从卫生间跑出来,“苗苗你等等,妈妈喂给你吃。”
苗苗索性便放下勺子,张嘴等她妈妈喂。
表妹喂饭的动作极其娴熟,苗苗也很自然的享用美食,母女俩配合默契。
五岁半的孩子,居然不会自己吃饭?
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不具备,这让我们很震惊。
吃饭,应该是人的本能反应吧?
新生儿都会下意识的吃自己的手指头。
表妹却生生地剥夺了她女儿这最基本的行为能力。
穿脱衣服、喝水、吃饭、开门这些小事儿,她都要强行干预。
导致孩子基本不会跟别人正常交流,一说话,要么扭扭捏捏,胆怯的往后缩,要么就喊妈妈,一下午的时间,虽然她妈妈不离左右的跟着她,她还是喊了无数遍妈妈,还是带着哭腔,尾音拖很长的那种喊。
02
想起上海犹太妈妈沙拉说过一句话:“过度抚养”,忽略孩子的成长需求,是对孩子的一种心灵侵犯,会降低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和适应能力。
在教育领域里,教育学家们则把表妹这种对孩子“过度关怀”,“过度热心”,“过度介入”的父母,戏称为“直升机父母”。
他们像极了直升机,总在孩子的上空盘旋,转悠,不肯撤退,无时无刻不在守望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而且不经意间,他们会越飞越快,越管越多,生怕一减速,就摧毁了自己与孩子的人生。
他们牺牲自己的时间,事无巨细的为孩子服务,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鞋子,戴什么颜色的帽子发卡,用什么样书包,甚至画画的卡纸都要自己选。
带孩子上各种兴趣班,辅导班,常常处在焦虑,紧张的状态。被困在一种爱的陷阱里,以为爱孩子就要为孩子扫除一切人生障碍,拼尽全力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但这种看起来劳苦功高的教育价值观,真的会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吗?
事实是,这样教养出来的孩子80%都是“巨婴症”患者,还有极强的逆反心理,而且这种本该在青春期出现的逆反心理,在这类孩子身上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处理不当,就会发展成焦虑症,抑郁症。
03
高中时班主任的儿子是超级学霸,比我们高一级,是省重点高中奥林匹克班的前三名,全省排名前十。
从我们进入高一起,就以他为榜样,他就是父母常常挂在嘴边的“别人家的孩子”。
每次考完试,数学老师说:“你们啊!全班最高分才……同样的试卷,去年你们班主任的儿子考满分啊!”
地理老师说:“这个题大部分人都做错了,说明我讲的大家都没听懂,如果有机会能让你们班主任的儿子来给你们讲一下他的学习心得,估计你们就都明白了。”
英语老师说:“你们班主任的儿子,好像只有一次不是满分。”
物理老师说……
他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我们的周围空气里都弥漫着关于他的传说。
高考结束,他也如愿以偿考上了华南理工大学。
据班主任说,华南理工大学是他儿子的终极梦想,他终于梦想成真,别说他自己,亲朋好友都为他高兴。
班主任和师母开开心心送儿子去了学校,回来后再见师母,脸上带着笑,走路脚步都轻盈了许多。
这么些年,为了孩子,她付出了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事无巨细的照顾儿子的生活起居,现在终于大功告成,她可以轻轻松松的为自己活一把了。
可是,问题却来了。
开学军训,还不到三天,儿子就在电话里叫苦连天,嚷嚷着要退学回来。两口子大惊失色,连夜飞了过去。
原来“学霸”从小就只知道学习,除了学习别的什么也不会,生活都不能自理,不会叠被子、不会洗衣服,甚至连饭盒都不会洗,南方天气热,几天功夫脏衣服就堆了一堆,他又不会洗,室友嫌弃,笑话。
他从小被人表扬、夸赞,在掌声和羡慕声中长大,何曾受过这样的委屈,一下子接受不了了,死活要退学。
不得已,师母只好请假去陪读,在学校附近花高价租房子。
一个18岁的成年人,没有最基本的生活能力。
生活都不能自理,以后步入社会,将会有怎样的狂风暴雨等着他?
老师和师母用他们的爱,时时刻刻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上空,活生生把一个优秀的孩子养成了“超龄婴儿”。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以独立的人格面对世界。放手越早,孩子就会越早走上独立之路。
04
一个在大学当老师的朋友,孩子15岁,就被她送去了南开附中。
15岁的孩子,孤身一人,在千里之外的异乡求学,没有哭哭啼啼,没有心理上的水土不服,没有与新环境格格不入。
朋友说,孩子的老师对她说,她儿子品学兼优,自理能力很强。
想起她儿子小时候,有次去她家,朋友在厨房洗水果,当时她儿子应该还不满三岁,拿着一把钥匙笨拙地插进锁中,想打开卧室的门,可是身高和协调性都不够,看到他手忙脚乱的样子,我起身想去帮忙,却被朋友阻止了。
她说“别管他,让他自己去玩儿。”
孩子折腾了好长一段时间,终于将门打开了,他开心的拍着小手咯咯的笑。
吃饭的时候,朋友给儿子准备了单独的餐盘,让他自己吃,孩子双手并用,右手挖,左手抓,糊得满身满脸都是饭渣子。
问她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不喂他吃饭?
她说:
吃饭是人的本能,如果我现在剥夺了他吃饭的本能,以后所有的事情他都会依赖我。这会影响他的性格,我最不认同的一句话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什么是起跑线?怎么叫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小时候追着孩子穿衣,洗脸,吃饭,收拾玩具。稍微大一点,又全方位渗透到孩子的各个方面。让孩子完全失去自我,失去想象力,创造力,动手力,这样的教养,不是能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问题,而是会输掉整个人生。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有次有个家长问马卡连柯:
“我的孩子现在无法无天,谁也管不了,我到底该怎么办呢?”
“你经常给孩子叠被子吗?”
“是的,经常叠!”
“你经常给他擦皮鞋吗?”
“是的,经常擦!”
马卡连柯说:毛病就出在这里。
孩子早晚都要脱离父母走向社会,父母应该把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放在首要位置,让他们即使离开父母也能独立生活,能够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05
李嘉诚虽为富豪,但他对两个儿子却是放养式教养,生活上不娇惯、不奢华,两兄弟小时候上学,很少有私家车接送,李嘉诚自己也常常带孩子坐电车,巴士,老大15岁,老二13岁就被送去美国留学。
李嘉诚的想法是:让孩子们早点独立生活,胜过给他们金窝银窝。
父母不可能永远守在孩子身边,让他们早些经受暴风雨的洗礼,才能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
现在不让他吃点苦,以后会有吃不完的苦。
看过一部关于胡杨树生长的纪录片,讲述的是育林专家种植胡杨树的诀窍,胡杨树都长在干寒的戈壁滩或沙漠边缘。树种下去,若频繁地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只在地表跟着水盘来盘去。
若适当地控制浇水施肥的次数,树根反而会拼命向泥土深处扎,恨不得把根穿过沙土,一直扎进地下源泉中。根深了,树就会枝繁叶茂,茁壮成长,就不会轻易被暴风雨击垮,被风沙淹没。
教养孩子就跟种树一样,想要他长成参天大树,就要遵循他的生长规律,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能过度的给他施肥浇水。
教育权威詹姆斯博士有句名言:“一个获得100分的家长,绝对不是一个成功的家长,他们的爱就像双刃刀疼了孩子也害了孩子。”
上海童子军(华东)特训营,军事化的管理,让孩子学会生活,经受挫折的考验,更勇敢、更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