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80年代的伤痛青春文学

《穆斯林的葬礼》80年代的伤痛青春文学_第1张图片
穆斯林的葬礼.jpg

这本书在我Kindle里面已经躺了好久,当初下载这本书是因为名字吸引我?因为书的封面吸引我?是因为想了解“穆斯林”的葬礼到底是怎么样?

anyway,有时候看书是一种习惯和心情。我记得我是怀着一种“沐浴更衣、斋戒三天”的庄重心情打开了这本书,想跟着作者一起感受别样的民族文化。

首先我看本书的最大感受是,形容词太多了。随便给大家拎出来一段话:“你糊涂啊!胡说什么同情,怜悯 ?那种廉价的,卑微的情感能适用于你和我吗?我是一个感情泛滥、随处抛洒、随处赐予以换去别人的感激的伪善者吗?你是一个精神世界一贫如洗、仰赖别人感情的施舍的乞丐吗?你亵渎了我们之间的爱!你问我爱是什么?我告诉你:爱就是火,火总是光明的,不管那熊熊燃烧的是煤块还是木材,是大叔还是小草,只要是火,就闪耀着同样的光辉!爱就是爱,他是人类自发的美好情感,我是因为爱你才爱你,此外没有任何目的!”我只是觉得,如果我的爱人对我说出这些话,我一定内心白眼翻上天。

其次,关于本书的“穆斯林”部分,本来是想了解一下国内穆斯林的的历史文化,结果好似看了十几个小时的阿庆说故事。披着宗教的皮,打着家族浮沉的幌子,80年代特有的矫情和小家子气。看到韩新月得绝症那段我就瞎了,一旦有了绝症的设定,一切的矫情都能显得情有可原。漂亮聪明柔弱,除了矫情没别的缺点,这唯一的缺点也被硬生生地写成文青特质。除了不受后妈待见,简直就是人见人爱完美无瑕的白莲花,这就是80年代的伤痛青春文学啊。整本书整个故事没有任何穆斯林特色,抛开民族宗教背景,故事同样完全成立。

其实关于书中的爱情、亲情、友情……虽然现在看起来非常不合理。但是站在历史的环境下阅读,我想说,那个年代,谁能说谁自私呢?谁有能跟谁保证,爱情是什么样的?

动荡年代里,韩子奇其实不敢爱任何人,他只爱自己,只爱玉。在他还没搞清楚家庭该如何处理时就毅然从伦敦回到了北平,见到前妻和儿子,直到他死后才明白人生不过一场空,那些身外之物,拼死拼活的留守,甚至置亲情于不义,可到头来呢?自私的不惜下跪恳求梁冰玉留下女儿,却让她在十几年没有享受正常的母爱,他是个男人,他哪懂女儿家心思?虽然韩太太以那样的立场做得已经算很不错了,虽然韩太太在新月死后后悔了,但是这些新月都不知道了……带着对没留下印象的亲生母亲的思念,带着对父亲家人的眷念,带着未曾在最后一面见到心爱之人,永远的离开了。

其实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觉得挺累的。每次看到一大段一大段的形容词、一长串的情绪宣泄时,我就跳过了。因为我觉得一个好故事是通过字里行间的逻辑以及描述流淌出来的,而不是坐着一个劲儿告诉你,这是爱情啊!这是自由啊!这是命运啊!

这世间没有谁是真正的对和错,我们无法也无意深究这人那人这样那样的过错。历史虽无情,然而人有情。一切皆于情,止于情,毁于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穆斯林的葬礼》80年代的伤痛青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