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妈胃疼有些日子了,动员她去医院检查,总是说“再等等”。
并不是干等着。艾炙,社区卫生所拿药,我爸“自学成才”的食疗法、火柴棒按摩法齐上阵,等等看看,等症状缓解、好了,就“不用去医院了”。我妈怕做胃镜等检查,大概听别人说过胃镜检查的痛苦,直接抗拒;还怕“没病检查出病来”,怕花钱。
我妈听我爸的,我爸也说等等看看。前两天他在报纸上看到某三甲医院有个“国医工作室”,要带我妈去那里看,我说:“这是广告!报纸能相信吗?!”
说完了,就觉得对最亲的家人没有耐心,情商低。这种感觉,非常糟糕。一方面得尊重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无用、无能为力。
思前想后,终于意识到他们的“怕”,是什么。
怕去医院、怕医生,就很容易相信保健品公司的营销人员,是因为在后者那里,能感受到亲人般的体贴和温暖。
这种“怕”,或者是逃避、回避跟医院打交道,缘于之前的就医体验。我爸有一次带老家的一个姑姑去看病,遇到一件事。在他们前面就诊的是位老者,一个乡下人,但凡到大一点的医院看病,大都是之前在地方小医院或乡镇医院诊治过,做过一系列检查的。过程中,那位老者的儿子说了句:“以前那个医生说……”话音未落,这医生把眼一瞪,厉声道:“那个医生那么厉害,你们来找我干什么?!”
“你不知道那个态度,有多恶劣。哎哟哟!”我爸做了个不可描述的表情,说:“当时真想跟那个医生理论几句,‘你怎么能这么说话?!’又想下一个就轮到你姑了,还得求他呀……”这件事,他在家里讲过好多次。
还有一年,他检查出干燥症。关于病情,病人总是想多问几句多了解一点吧,我爸问了句关于药效及治疗期问题,那医生呛道:“你要是这么说,我连感冒都治不好!”完全没有好脸色。
我爸当时已经有抑郁的迹象了,这件事更加剧了他的抑郁症状,后来就完全不肯去医院了。我当时听说了,“心有恶字一闪念”,恨不能自己练过铁砂掌降龙十八掌九阴白骨爪……去把那个姓张的医生打个满面桃花开。
人心中的恶,其实真的是很容易被激发出来的。
胡适先生曾讲过:“世间最可恶事莫如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事莫如把生气脸摆给旁人看。”把一一张生气的臭脸摆给患者、摆给客户看,难道不是最可恶、最下流的事吗?
扁鹊见蔡桓公,蔡桓公那是“讳疾忌医”。如今很多老人怕看病怕去医院,并非“讳疾”,而是“忌医”,实在是怕遇到这样的医生。
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医,最直接的原因我觉得是出于私心,是可以方便家人。至少我是这样想的。在一个关系社会,去医院不找个熟悉的医生,去商场不是熟悉的人打打折……无论如何是不敢放心的。
我朋友圈有好几位优秀的医生,我也很理解医生这个职业。也许一天诊治无数个病人,需要极大的耐心才能保持好心情、好态度,但好好讲话、有耐心一点,善待病人难道不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吗?我相信医生也是“上有老”之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不求别人能温柔以待,只求能够善待。
我把这件事写下来,是基于个人在面对冲突时的反思。也许我父亲的性格里有面对冲突时的回避妥协等成分,但我决定今后如若遇到此类事件,绝不、绝不妥协,而会要求对方懂得正确的对待老人的方式!
2
继携程亲子园事件后,北京又出现更为令人发指的虐童事件。具体过程就不描述了,虽然“三色”幼儿园已成敏感词,但只要上网,基本可以了解事情的经过。
关注这些负面的社会新闻,整个人的能量感觉会非常低,好像必须吃大量菠菜才能恢复元气如大力水手,必须像希瑞一样喊一句“给我力量吧”才行。
比起相信三色幼儿园是“一场有预谋有组织的犯罪,背后有一条带血的利益链条”的猜测,我宁肯希望是“商业竞争对手的污蔑和陷害”这种设定。虽然我们相信“大多数是好的”,这只是“小概率事件”,但是——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是取决于这个社会对待老人和孩子的态度的。频繁发生的小概率事件,会使我们普通人怀疑人生,会让我们不知道还有什么值得相信。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尊老爱幼的风气,如果不能善待老人和孩子,小概率事件的频发,受伤害的将不仅仅是当事人和当事者家庭,而是全社会。
一对对年轻的父母在忙着给孩子普及一部“美国防性侵教育短片”,一个妈妈在群里说老公“魔怔”了,回家就认真盘问上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一连串的问题像连珠炮,快让孩子招架不住了:
你在幼儿园过得好吗?
老师有没有打过你?
老师有没有喂你吃药片或别的什么从来没吃过的东西?
你不听话了吗?不听话不午睡的小孩老师怎么管?
……
因为这种小概率事件,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在回家之后多一项盘问的“功课”吧,如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不得安宁,原本就不坚固的信任感,亦如摧枯拉朽……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一个社会如果是老年人和孩子的天堂,如果他们能够被善待,即便青年人、中年人身在战场,也会觉得心在天堂。曾有人说过:一个社会对待孩子的态度,可以衡量他的素质;一个社会对待老人的态度,可以评价他的良心。
我们上有老下有小。
我们都曾是小孩,我们每个人都会变老。
愿我们彼此善待!愿我们有素质且有良心!
整整一百年前,已经决定自杀的梁济问他时在北大任教哲学的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回答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梁漱溟老先生晚年口述著作就是《这个世界会好吗?》显然,他一生都在思考父亲临终前提出的问题,并且一生都在“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世界而努力,做到了“在一个令人悲观的世界里带着乐观的希望做我们应该做的事”。
我也相信,这个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只求我们能彼此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