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河山待后生——寄语王族修谱

2016年岁暮,喜闻《王氏族谱》编修临近付梓,身为一名远游在外的学子倍感欢欣鼓舞。此举彰显着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也标志着我族即将开启新的历史篇章。

先秦以来,中国虽在政治上反复实现大一统,但作为国民主体的汉民族却始终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若与世界上主要国家的信仰或宗教相类比,汉民族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一以贯之将以血缘宗亲为纽带的家族作为最重要的信仰。根据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在《乡土中国》中的阐释,中国的基层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中国根据单系(父系)亲属原则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被称为氏族。他认为中国的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我们的小家庭、大家族等单系亲属构成的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

遗憾的是,这本1947年出版的专著高度概括了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面貌,却无法预估此后乡土中国的走向。上溯百年间,战争和政治运动频繁,家族观念严重损毁,使得家族纽带的积极作用始终没能得到有效发挥。城市化进程伴随人口迁徙,人群逐步向城市集中的同时乡村日益凋敝;现代化伴随着人口流动频率增加、范围扩大,生育率降低使家庭小规模化等等因素也导致传统的家族概念渐行渐远。都市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更认可现代社会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在摒弃家族概念中传统的“家父长制”的同时,囿于城市化和小家庭化日益失去乡土根基。尽管现代化进程本身就是从依据血缘的身份社会向地缘契约社会进化,但作为汉民族文化传统信仰的“家族”,在现代依然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作为承载家族文化内涵的族谱,不仅仅是族内的传家之宝,更是重要的综合性历史文献。其蕴含着大量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学等诸多方面的信息,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有重要的参考和保存价值。国有史、郡有志、族有谱、家有乘。正因为家族的存在,使得我们继承而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姓氏,而是整个历史文化的传承。

我曾在早稻田大学图书馆中查阅到了全套中国地方志和部分明清时期出版的史志、若干中华家谱甚至地方戏本、唱本。惊喜的同时也深感惭愧。海外尚且保留着我们佚失的文化,生于斯长于斯的王氏族人着手编修本族家谱,实属责任,亦是替先祖实现未完成的任务。本次修编活动中提出了几大主张,除集资修编族谱外,还计划将资金用于助学、敬老、扶贫帮困、修建祠堂等,每项事业皆是告慰祖宗和福荫子孙的善举。同时,本次修编族谱的系列活动也是重要的群众实践,在当前现代化进程中为构筑更加美好的基层社群探索可行性方案,举一族之力,或将造福一方。

作为一名攻读社会科学的研究生,力量微薄仅能结合所学在此提出一些思考。目前我国尚无正式的非盈利组织(NPO)法律出台,可作依据的“三条例”包括基金会管理办法,社会团体条例和民办非企业(2016年已更名为社会服务机构)条例。另有2016年9月1日施行的慈善法可作参考。国家法律将逐步健全,设立的家族基金或宗亲会日后或可正式注册赋予法人格,由此可促进家族的长久发展。

愿故乡守得住绿水青山,愿王氏族人永远记得住乡愁。

最后感谢族谱编委会及族人们为此盛事做出的巨大贡献。

重整河山待后生——寄语王族修谱_第1张图片

王星星

公元二零一七年一月久日

农历丙申年腊月十二

于 日本东京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整河山待后生——寄语王族修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