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神性,情感是不完整的

去看《宾虚》是个误会。我以为是50年前那部经典的重新3d制作,结果走进电影院,却发现是一场灾难性的翻拍。

有人说如果没有看过原著又想要装逼点评这部电影,唯一的方式就是往死里批评。我确实没有看过1959年那部长达3个小时的恢弘原作,但我在电影院里耗了120分钟看这部翻拍,然后我又忍不住找了原作简介去了解背景,我终于发现这部新作的意义——让人明白,神性的缺失,让一部电影,乃至所有的人性,都缺乏光彩。

如果不是最近天天在默念:“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我大概也会在电影结尾惊掉了下巴,这种大团圆结局,一抱泯恩仇的江湖侠义,莫名其妙的幻想式一家亲重聚,这是现实还是幻想?是草草结尾,还是美国超级英雄主义附身在耶路撒冷复古肌肉男身上?我一定会为之前赛马场的精彩复仇而自觉不值,那血腥的场面越发是为了博人眼球!

这一切的缘由都是因为翻拍新作完全抛弃了旧作里最伟大的部分:基督神性指引的隐现。所以,懵逼的我们只看到了复仇之恨的强大,强大到男主角犹大,熬过了五年的海上奴役生活,强大到犹大在赛马场的决斗中上演了血肉横飞的生死搏斗,看着那些被马践踏飞舞的尸体,看着比赛完后奄奄一息的马,我都被这仇恨的力量吓到了,一度以为这部电影的价值观,就是让人看看仇恨是多么的强大,复仇是多么的过瘾!

这与漫威式的爆米花大片复仇的快感完全不同,在漫画世界里,科幻的成分让罪恶与正义界限分明,代表正义那一方的复仇永远是大快人心,而无论反面角色怎么死亡,都是死不足惜。所以人们在吃着爆米花的同时,随着剧情推进,肾上腺素上升,在爆裂、速度、激情、危机十分的老套路下,仍旧大呼过瘾,为特技也好,为正义也好,总之是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发泄出去了。

可在《宾虚》这样一个关于人性背叛的故事里,复仇夹杂着太多人性、偶然、人生轨迹、以及生活背景。这是关乎血肉情感的故事,这样的复仇不可能酣畅淋漓,不可能冰释前嫌,在人性之光下的复仇都是不完美的,是情感的扭曲,大反派的嘴脸会随着一去不复返的选择堕入心灵的深渊,而复仇的人们,心灵的慰藉永远不是结局,而是缺失,没有什么结局是大团圆。

所以《宾虚》的大团圆是如此的可笑。男一和男二在一场决斗后,突然就抛弃了自己的水火不容的政治立场、民族仇恨、阶层斗争,然后全家人就和好如初,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如果没有神性之光的解释,这电影就是一个智商不足的笑话。

但旧作到底是什么带来11项奥斯卡奖项的呢?前文已说到,是基督神性这条隐现。电影里面除了人名有大量《圣经》中的人名出现,其实所有命运的指引,都暗示是基督的指引。男主角犹大从一开始就是和平与爱的象征,在复仇蒙蔽双眼时,她的妻子继续扮演这个角色,提醒她爱比仇恨强大。从神性出发,那场让我颤栗不已的赛马场血腥决斗,不再是仇恨力量的胜利,而是在展现仇恨的恶果的惨烈与失败,那场比赛并无胜者,两个主角的脸色并无胜利的喜悦。而最后大团圆的结局,用“对不起,原谅我,爱”这三个词语揭示神启,只有“大我”的神圣才具有化解仇恨的力量,也只有神指才能让麻风病在那个年代治愈。

站在人的角度,和站在神的角度,导演的电影理解是如此不一样,而在这个年代,人们似乎不相信神了,所以,这部新作,支离破碎。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没有神性,情感是不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