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人都关注我了
01
金庸先生走了,家人说他走得很安详。
想起从前醉心于金庸武侠的我,竟也转瞬到了与査先生分别的年纪,不禁垂泪。
初中时开始看金庸,现已看完了全集,最喜欢的《射雕》三部曲更是看了数遍。
陆续交了许多好朋友,潇洒倜傥的杨过,侠义盖世的郭靖,笑傲江湖的令狐冲。
看到令狐冲刚逃出地牢的时候,我放下书本,不禁也有“偌大天地之间只我一人”的萧瑟之感;读到襄阳大战的时候,自己也热血沸腾,想要披坚执锐、冲陷战场。
很感谢金庸先生,给了我三分侠气,添了我一衷热肠。
02
我不喜欢别人在称呼他的时候,只提到武侠小说家,因为査先生是武侠小说的泰斗,更是一位文学巨擘。
许多文学家、小说家造诣都不及査先生,在故事性上面无需比较,即使在文学性上,能比过査先生的也寥寥无几。
金庸的武侠,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人在读,上到贵族显要、下至穷人百姓,都有大量的人爱读他的书。
他的小说虽然是在虚拟的江湖里发生的故事,可是故事、人物原型无一不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典型。
金庸小说无所不包,所以每个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认同感,或者满足自己的想象。
金庸的小说起初是在报纸上连载出版的,报纸一旦刊发出来无法再修改,所以每一章节都是一环扣一环,不容出错。
这样本容易导致结构散乱,可是除了一些细节方面的纰漏,小说整个的行文逻辑和故事发展都非常逻辑清晰且引人入胜。
由此可见査先生的写作功力。
03
金庸小说绝对不俗,而且是名著。
有人说金庸的小说是三大俗,我不以为然,甚至心情不好的时候还要骂上几句。
金庸小说不仅不俗,还是世界性、全民性的文学,即使载体是武侠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也不妨碍它的文学价值。
小说是为了说故事,故事是由人产生的,所以看一部小说精不精彩,看小说中的任务塑造的成不成功就好了。
那金庸的人物塑造的成功吗?
废话。
看过原著的人不一定能够记住书中的情节,但是一定能说出书中的人物,而且对人物印象深刻。
郭靖的木讷、杨过的狂、令狐冲的不羁都是令人难以忘记的,即便只是看过影视剧,他们的形象也能从荧幕中活生生地走出来。
金庸笔下的人物甚至成了典故,人们日常对话中的熟语。
你说一个人是“欧阳克”,那必是说他好色;你说一个人是“老顽童”,那人肯定整日嘻嘻哈哈、游戏人间。
能让人记住,能从心底里喜欢或者讨厌的人物,才是塑造得成功的人物。而金庸笔下,这样的人物数也数不清。
光是拿这些人物说事,査先生的小说已经是一流。
04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金庸。
记得我的高中老师把武侠小说称作是武打小说,真是大错特错、愚昧至极。
他们大多都没看过金庸的小说,凭着胸中的成见就信口开河,自以为披着严肃文学的大部头才是最好的东西。
呵。
好武之人当然可以从中享受酣畅淋漓的打斗场面,甚至有些招式可以在现实中做出来。
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可以从中看到琴棋书画是怎样以武侠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且妙趣横生,绝不落俗套。
研究宗教文化的人可以从中看到儒释道的精神,郭靖是典型的“儒家人物”,《天龙八部》的主旨就是从佛经中演化而来。
喜欢旅游地理的人可以经其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甚至外国的人文风光,各种奇闻异趣也足以满足求知者的猎奇心。
喜爱言情小说的少女,大可不必去书店的言情书架上找那些装饰花哨的小说。
先拿起《神雕侠侣》翻上一翻,就知道言情不只有“霸道总裁”了。
爱看电影的人也不妨看看金庸的武侠故事,其中的情节设置融入了各种西方电影手法,吸收了明清小说和唐传奇的精髓。
一个章节过后,紧张刺激竟然不亚于看了一场好莱坞电影。
喜爱美食的人也可以翻翻金庸,就会知道把美食巧妙地融入情节是多么让人流口水。
各种食物无所不包,精致如鸳鸯五珍烩,粗犷的像洪七公在华山之顶油炸的蜈蚣,豪华的有黄蓉初见郭靖时脱口而出的一连串江南名菜。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管什么人,不管是什么职业、什么地位,都能在金庸的小说里找到精神的栖息地。
05
不久之前,英文版的《射雕英雄传》在美国出版了,被誉为中国的《指环王》。
所以翻译的时候也是按照魔幻小说的定位去翻译的,这样其实损失了很多小说本来的味道。
看过原著的人都知道,金庸的语言半文半白,十分简练而精准。
因为语言风格的独特,导致了翻译工作的艰难,想要传达出原著中的意味恐怕很难。
所以想要领略金庸武侠的魅力,还是得用中文来阅读,为此我感到很庆幸。
现在网上的文章总是打着“金庸之后再无武侠”标题,是对査先生作品的肯定,也是因武侠后继无人而落寞。
再没有一种文学形式能有武侠这么鲜明地具有中国特色,也没有一类文字能如此无所不包。
希望武侠能够传承下去,金庸的艺术也能够一直流传到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