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理解我说的吗?

你理解我说的吗?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习惯五:知彼解己

知彼解己——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

你真的听懂了吗

想要有效交流与发挥影响力,第一步就得了解对方,取得信赖。这不能依靠权术,必须靠诚于中形于外的品德,也就是良善的本性,来感动别人。虚伪造作不要多久就会被揭穿。喜怒无常、表里不一、朝三暮四,也难以赢得尊敬与信赖,或是水乳交融的沟通。

尽管你用心良苦,想给旁人忠告或帮助,如果未能搔着痒处,又给人压迫感,便会引起抗拒,结果也是徒劳无功。反之,若能培养同理心倾听的技巧,以品德赢得信赖,以充实的感情账户为本,有效的人际沟通便在掌握之中。

同理心倾听

人人都希望被了解,也急于表达自己,却疏于倾听。一般人聆听的目的是为了做出最贴切的反应,根本不是想了解对方。因为我们常以为天下人都跟自己一样,以已之心即可度人之腹。

“噢,我完全了解你的感受,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是这样的……”这类反应经常出现在日常交谈中。人们总是依自身的经验来了解别人的作为,把自己的眼镜强加在别人身上,却又怪罪他人“不了解我”。

“聆听”也有层次之分。层次最低的是“听而不闻”,如同耳边风。其次是“虚应故事”,“嗯……是的……对对对……”略有反应,其实心不在焉。第三是“选择性的听”,只听合自己口昧的。第四是“专注的听”,每句话或许都进入大脑,但是否听出了真意,值得怀疑。层次最高的则是:“同理心倾听”,一般人很少办得到。

同理心倾听,出发点是为了理解而非为了回应,也就是透过言谈明了一个人的观念、感受与内在世界。 倾听是为了理解,是心和心的深刻交流。

推己及人的四种反应

我们在听别人讲话时总是会联系我们自己的经历,因此自以为是的人往往会有四种“自传式回应”的倾向:

一、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二、追根究底——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

三、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四、想当然——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价值判断令人不能畅所欲言,追根究底则令人无法开诚布公,这些都是经常造成亲子关系的一大障碍。

青少年与朋友讲电话可以扯上一两小时,跟父母却无话可说,或者把家当成吃饭睡觉的旅馆,为什么呢?如果父母只知训斥与批评,孩子怎么肯向父母吐真言。

习惯六: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是人类最了不起的能耐,也是前五个习惯的整体表现与真正考验。

统合综效的观念源自一种自然现象:全体大于部分的总和。有些不同种的植物生长在一起,根部会互相缠绕,土质因而改善,植物也比单独生长时更为茂盛。两块木头所能承受的力量大于个别承受力的总和,两种药物并用的疗效也可能大于分开使用之和。这说明1+1等于3,甚至更多。

敞开胸怀,博采众议

所谓统合综效的沟通,是指敞开胸怀,接纳一切稀奇古怪的想法,同时也贡献一己的浅见。在沟通之初,谁也没有把握事情会如何变化,最后结果又如何。但安全感与信心使你相信,一切会变得更好,这正是你心中的目标。

很少人曾在家庭或其他人际关系中,体验过集体创作之乐,反而习于多疑闭锁的个性。这常造成一生中最大的不幸——空有无尽的潜力,却无用武之地。

一般人或多或少有过“众志成城”的经验,例如一场球赛暂时激发了团队精神;或是在危难中共同发挥急人所急的精神,挽回一条生命。不过,这些通常都被视为特例,甚至奇迹,而非生活的常态。其实这些奇迹可以经常发生,甚至天天出现。但前提必须勇于冒险,肯博采众议。

因为凡是创新就得承担,不怕失败,不断尝试错误。只愿稳扎稳打的人,经不起此种煎熬。

沟通三层次

统合综效的基本心态是: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

沟通有三个层次

低层次的沟通由于信任度低,遣词用句多重防卫自己或在法律上站得住脚,力求无懈可击。这不是有效的沟通,只会使双方更坚持自身立场。

中间一层是彼此尊重的交流方式,惟有相当成熟的人才办得到。但是为了避免冲突,双方都保持礼貌,却不一定为对方设想。即使掌握了对方的意向,却不能了解背后的真正原因,也不可能完全开诚布公,探讨其余的选择途径。这种沟通方式通常以妥协折衷收尾。妥协意味着1+1只等于3/2,双方互有得失。

统合综效则使1+1可能等于8、16,甚至1600,彼此收获更多。

重视个人参与

自然界是一个唇齿相依的大家庭,宇宙万物彼此关联,团结可以发挥最大的力量。动物如此,人类也是如此。

个人的参与左右着集体的成败。愈是真诚地投入,锲而不舍地参与解决问题,愈能发挥个人创造力,所获成就也更能得到认同。

统合综效是正确有效的原则,也是前面所有习惯的集大成。他人的观念或统合综效的过程,固然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但仍有许多个人影响圈所能企及的。就自身而言,我们可以整合左右脑各自所擅长的分析与创造能力,并凭借其间的差异来刺激创新。

即使在最不利的环境中,依然可进行内心的整合。不必太在意旁人的诋毁,应该化解负面的阻力,发掘别人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僵持不下的局面中,寻找第三种可能性。

  关注公众号的小伙伴进微信群

你理解我说的吗?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理解我说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