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笔记心得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才能生存。——尼采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一本寻找自我的著作,作者是维克多·弗兰克尔,作为犹太人,二战期间他先后被关押在四个德军集中营里,包括最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经历过这段非人折磨的岁月后,他完善了自己的精神分析方法,并把这套方法论命名为“意义疗法”。

在读这本书,特别是第一部分描写作者在集中营里遭受的苦难和观察到的现象的时候,总让我想起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情节,但书中描写的更真实,更残酷。进入集中营,囚犯们便立刻受到党卫军,监工,囚头的各种肉体折磨和精神践踏。你越珍视什么,他们就会越破坏什么,一层层的剥去你的荣耀,体面,身份,尊严……在集中营里,甚至名字都不许有,留下的只是一串代号。集中营的运转是以“否定”为燃料的,它无情的否定着每一个进入集中营的犯人的前半生。

犯人在集中营里的心理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惊恐,并且带有一丝侥幸;随着幻想一次次被破灭,会进入第二个阶段:冷漠。漠视一切,也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通过情感的麻木,对别人的生死,遭受的折磨无动于衷。在这一阶段,很多人自甘沉沦,丧失了活着的勇气,变成了动物一般的存在,最终归于死亡。在犯人们终于挺过集中营生活,得到解放之后,第三个阶段的心里变化也会悄然而至。这个阶段就像潜水员从深水的重压之下突然来到海平面上会得减压病一样,处理不当会造成道德和精神方面的损伤。

在第一部分真实、客观的讲述之后,弗兰克尔在第二部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人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获得生命的意义的途径有三个:工作,体验,和经历困难的态度。苦难本身没有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而赋予其意义。

作者所开创的意义疗法,不同于传统的精神分析。传统方法总是将眼光放在前溯影响上,比如童年时代的阴影,原生家庭的关系等。意义疗法着眼于未来,将患者当前所经历的事情赋予意义,重建患者对生活的主动权和控制权

弗兰克尔指出当前社会最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存在之虚无”,具体表现是“厌倦”。此外,存在之虚无还会以追求权力,享乐等替代性补偿方式呈现。对抗“存在之虚无”就需要帮助人们获得生命的意义,这种意义可以非常具体,比如在某个特定时刻,某件事对个人的特殊意义。

作者认为自由是人的生命中的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每个人的经历都有意义,这是生命向他提出的问题,他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在作者看来,“曾经存在”是最为确定的一种存在,因为它被固化在时间的长河之中,不可更改,所以“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如果你不能改变造成你痛苦的处境,那你仍然可选择采取何种态度来对待。

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陀思妥耶夫斯基

个人认为,在生活中,除了善于发现,提炼书中提到的“具化”的意义之外,还应该有一个“泛化”的意义来作为前行中的灯塔。这就是万维钢老师一直在说的找到“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出生命的意义》笔记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