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演讲:克服恐惧,你就是王

国王的演讲:克服恐惧,你就是王_第1张图片
《国王的演讲》海报

如果把这个世界定义成一个自由流通的大市场,那么梦想和某些特定技能是捆绑销售的。

比如,你想做音乐家,那听觉肯定要好;你要成为摄影师,那观察能力一定不能差;你励志做学霸,那你首先要热爱学习。

当然,听觉好的人,未必一定要做音乐家,通常而言,特定技能是梦想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这是理所当然的生存法则,竞技规则。

如果你说做不到,那世人肯定会向你投来讶异和怀疑的目光:啊?没有金刚钻你揽这个瓷器活干嘛?


根据真实背景改编的电影《国王的演讲》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1936年英国国王乔治五世逝世,艾伯特王子的哥哥因为感情问题无法被内阁接受,让位于艾伯特王子。

单从政治能力上来讲,艾伯特王子会成为一个好的国王,因为他远比他的哥哥有责任心,也有魄力,除了当众演讲。


当众演讲意味着什么呢?

17世纪开始,英国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

也就是说,掌管实权的是议会,国王只是国家形象的礼仪代表,国王无权进行实际意义的参政,只能签发决议,凝聚群众等,而这,需要国王有足够好的演讲能力,去发动群众,获得群众支持。

可是,艾伯特有严重的口吃。


一个无法演讲的国王怎么能做好国王?

上任后需要在内阁大臣面前讲话,参加活动需要国王讲话,圣诞需要国王演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即需要国王通过广播安抚民心,外交时也需要国王出面……

他可以没有足够的政治能力,但是不能不会当众演讲。这,是致命弱点。


国王的演讲:克服恐惧,你就是王_第2张图片
沮丧的乔治六世


内阁大臣为他寻遍名医,却无所获,多年来已经尝试了所有已知的方法,仍没有改善。

王妃找到了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可是艾伯特王子已经失望,他已经变得不相信治疗师,也不相信自己。

在与莱纳尔罗格接触的时间里,莱纳尔提到的最多的一个词是“恐惧”,艾伯特王子有着很重的心理阻碍,他的潜意识里有对演讲的恐惧,有担心彻底治疗不好的恐惧,最重要的是,对王位的期待,和对自己的怀疑。

他开始拒绝莱纳尔的帮助。

演讲是他最重要、最需要、最应该擅长的能力,可一旦连本该最擅长的事情都彻底宣告治疗失败,那这样的打击,是致命的。

有这样一种有些奇怪却又很正常的心理:不治疗,没有宣告失败,就还有一丝希望。


这种心理在我们生活中其实很常见。

高中时,我们最大的竞争学校开设了两个特重点班,是学校专门培养为冲刺清北的学生,我们称之为“火箭班”,能被选拔进入这两个班的,无疑都是学霸。

有一个同学被选拔进入了“火箭班”,并且即使在“火箭班”里,她的成绩也比较靠前。但是,她害怕上学。

每次开学时,她的妈妈都需要亲眼确认她进入了班级再离开,因为她可能会自己从学校“逃”走。

她当时最擅长、最有成绩感的便是她的成绩,这样的风险是巨大的,因为一旦成绩下滑一旦考试失败,她的世界都会颠覆,所以她害怕自己做不好,所以她惧怕上学,所以她选择逃避。

不上学,便没有考试失败。

不努力,便没有江郎才尽。


《垫底辣妹》中有一个出身于律师世家的男孩子整日沉迷游戏,妈妈带着他来到坪田老师的辅导班寻求帮助。

里面有一句坪田老师的台词印象很是深刻:不要跟男孩说“只要努力了就一定能做到“这样的话,因为一旦他努力了却做不到,就说明他不行,那否定了他整个人。他的积极性会降低,宁愿消极怠日,也不会再努力。

而他选择沉迷游戏,做不到时至少可以说是因为他没有努力。


国王的演讲:克服恐惧,你就是王_第3张图片
乔治六世最终成功的演讲

其实你看,我们每个人也都是自己世界里的国王,我们的压力往往来自于我们最重要或本该最擅长的事情。

当你连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或本应该擅长的事情都做不好了,这样的打击,会让人窒息。


那么,这个致命弱点真的只能永远“致命”吗?

当然不是的。

回到文章开头,通常而言,特定技能是梦想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但其实,很多时候是非必要非充分条件。

比如,贝多芬听力有碍但他是世界顶级的音乐家,再比如,获奖摄影展上也有不少盲人摄影师的作品。

而电影中的艾伯特王子也就是后来的乔治六世,最终也克服了口吃,成功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发表了重要演讲。

这个转折,是从他慢慢不再恐惧,变得相信自己时开始的。



有一句话说,可怕的不是恐惧的事情,而是恐惧本身。

克服恐惧,你就是王。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王的演讲:克服恐惧,你就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