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说天下】互联网思维该迭代了(一):用户思维

经过两三年的扩散发酵,从萌芽期的不传之秘,到如今的尽人皆知,互联网思维可以说已经成为业(kui)界(hua)显(bao)学(dian),为越来越多的创业团队、传统企业笃学践行,也有力地促进了当代企业的互联网+进程。当然,随着互联网+的推进,尤其是与传统产业发生越来越深入的融合,与民众的需求层次发生越来越全频谱的对接,人们对公认的一些互联网思维的法则,也有了更新更深入的认知。同样的,线下商业生态的复杂性也远远超出线上,互联网思维既然不是圣经,自然也没到三五句话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高度,因此,互联网思维的具体内容也必须随着商业文明的演进而不断精进。那么,现下应该是到了,对互联网思维进行重新梳理的时候了。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开放、平等、互动、合作第一,而就重要性而言,普遍认为用户思维排在第一,因为互联网时代与工业时代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基于信息充分对称,以及民众生活方式、行为决策的全面互联网化导致的市场破碎化,而形成的用户对于商业行为的话语权、主导权颠覆性上升。但是,用户思维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之前的用户思维,有个很明确的指向,就是“用户中心论”,即以用户为指向重构决策-生产流程、兜售参与感、体验至上等等。不过,老实说,经过两三年的观察,抛开纯线上应用,但凡与实体经济密切关联的,不论是电商还是O2O,真正做到用户至上而又成功的,很遗憾,暂未发现。互联网领军平台淘宝京东,都免不了假货、违约等欺诈行为;兜售参与感和用户思维最来劲的小米,偷偷将红米note2的夏普、友达屏换成天马屏,摄像头也不是三星,甚至连意外保都缩水,而此前就曾将小米3联通版说好的高通800系列MSM8974AB四核处理器换成8274;再草根一些的雕爷牛腩什么的,噱头很足,除了口感;还有当下最红的外卖,超时等待的痛苦,就算免单又如何?

问题在哪儿?实体经济,点多线长,有太多的制约因素,用户至上是没问题,不过你的用户不是你的供应商的用户,任何一种新的服务场景、任何一项新的服务承诺,实际上都是对全产业链的一次再整合。就如小米的处理器风波,不是小米不想用8974,可是之前拉低行情,得罪了高通,得罪了同行,人家就不跟你玩儿不给你供货,可是上市时间所剩无几,连前期宣传都出去了,你能怎样?参与感这会儿有用么?

再说C端,再达到工业4.0之前,受到智能化技术与流水线工序的制约,除了终端物流对应的收货地址之外,从产品设计到生产流程,面对的只能是客群而无法充分满足单体用户需求。甚至连物流都无法充分满足用户需求,否则也无法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C端还有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就是你的客户未必就是你的产品的用户。怎么说呢?儿童用品,比如智能可穿戴设备,或者儿童手机,或者是童装,用户无疑是小盆友,问题是真正的消费决策者和行为人却是家长,你要让谁的口味和体验至上?或许有些死扣概念之嫌,但我们的确无法否认其中的逻辑冲突。

这叫什么?这叫社会现实。

那么?用户思维的发挥空间到底在哪儿?我认为可以从三个领域来重新审视或者说优化用户思维。

首先,从整个生态圈的高度来说,用户思维意味着从可定义可满足的用户需求出发,来建构、优化商业模式,而以共生共荣的赢利模式来整合产业链尤其是供应链,这样形成一个类似双回路的利益动态平衡机制。对于用户来说,产业链条指向明晰,价值主导权清晰;同时从用户需求倒推前期,更能确保交易的成功率,有助于形成靠谱的赢利空间,增大商家产业整合的主导权。

而落实到产品定位层面,我们必须承认用户构成的多样性,以及需求细分的差异化,在无法实现完全定制化的情况下,提升产品或服务的本体价值,同时尽量做到精准捕捉不同用户需求的交集所在以及最大公约数。所谓最大公约数,就是用户需求的主体部分,以及用户痛点的主要矛盾所在。比如月饼,往往是买的不吃吃的不买,但是不管是买的还是吃的,至少都在乎品牌信任度和健康养生倾向,以这两个点作为显性和隐形切入点,显然是具有市场撬动能力的。

第三是营销策略层面。由于主流消费人群已经基本平移到移动互联网络,而消费场景更多地强调精神满足、愉悦体验和便利消费。因此我们在直接关联消费行为的场景和渠道方面,也就是C端,可以充分贯彻运用当下所认为的各种用户思维的组成部分。其实,在策略面上,也用不着说得太玄,无非是痛点、刚需、体验三大出发点。很多用户思维的要素说来古已有之,完全可以古为今用。例如古代青楼就爱玩粉丝经济,什么花魁大赛,就是以粉丝总动员做出规模经济。但是更高一层的,反而是借助名人效应,比如柳永苏轼啥的,以文才聚合歌妓粉丝,再以歌妓粉丝为种子用户带动整个青楼粉丝群,激发“汴梁纸贵”的更大的消费热潮。如此,可堪借鉴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上说天下】互联网思维该迭代了(一):用户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