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成功励志大师在分享“鸡汤”的时候,往往会强调自己一开始的时候那种除了自己的热情和能力以外,一无所有的窘境。而凭借自己努力,最后打拼出一片新天地以后,往往能够得到一片掌声。然后能力究竟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用处,而我们又应该如何发展和管理它呢?听了赵昂老师的分享,我才豁然开朗。其中,最让我有收获的一个概念是:
能力是一个系统
原来,能力并非一个单维度概念,而是一个系统。那么,关于能力这个系统,我们所应该了解的,提升的,谋划的都应该是什么呢?
能力要分类,使用中体会
关于能力的分类其实有很多种,作为新精英的学员,最为熟悉的应该莫过于“能力三核”了。把能力区分成3个层次,最外层是知识、其次是技能,最后是才干。
知识,是一个可以学到、习得并可以呈现的东西叫做知识
技能,长期训练得到经验类的东西叫做技能
才干,更接近于品格的东西
这样的能力分类主要是把能力进行层次上的区分,我认为最大的好处有三个:
- 破除“眼高手低”的问题。很多应届毕业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在于“眼高手低”,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但做什么都做不好。当他的主管或者自己了解到能力三核的概念,知道自己只是知识上掌握不少东西,但技能和才干层次还需要不断积累,那么就不会出现“眼高手低”的问题。
- 有针对性汇总分析能力。分层次的去找自己对应的缺陷,然后提高能力到满足需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读招聘广告,注意区分广告上的要求,哪些是对知识储备有要求,哪些是需要技能到某个水准,哪个是才干上的明确需求,然后有针对性的写出应聘简历,命中率大幅度提高。
- 了解跨界达人斜杠路线。现在流行很多“斜杠青年”,在很多领域有所建树,透过能力三核的概念去分析这些达人,就可以看出他们大多数是把某个有天赋有积累的能力上升到才干层次,然后进行快速的跃迁切换,并非多个领域曾知识层面齐头并进。了解这个,可以防止自己贪多嚼不烂。
除了“能力三核”的分类,赵昂老师分享了另一个很特别的分类方式,那就是关于天赋的思考和分类。这个角度有些“反其道而行之”的意思了,因为现在鸡汤界流行的那句话是: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去拼天赋的地步
那么天赋究竟是什么呢?天赋其实就是上天赋予的东西,是自己的本来特质。从孩子刚刚出生,有的敏感,有的钝拙,眼耳鼻舌身意,其实某种角度上说,都可以是天赋。比如有的人“眼尖”,善于观察事物的细微方面,有的人“听力好”,不仅听得清,还善于听话听音;有的人“鼻子灵”……这些都是天赋,天赋中根据自己是否已经展现出来,可以做进一步区分:
- 尚未展现的部分叫做“潜能”;
- 已经崭露的部分叫做“优势”。
优势,其实就是人们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一部分中,有些人的某些优势自幼就特别突出的,我们叫做他天才。比如对音乐节奏的掌握,比如对记忆力的掌握,再比如对香水味道的敏感(格雷诺耶)等等。这样的划分,其实和“能力三核”的划分方式全然不同又相互补充。它可以让我们回顾自我,通过对自我优势的觉察和发现,对自己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让自己更加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管理自己的能力,接纳能力的现状,然后围绕目标去发挥才干。盖洛普有本名为《现在,发现你的优势》的书籍,里面有两个观念和赵昂老师这个分类法很相似:
- 每个人的才干都经久不变,与众不同。
- 每个人最大的成长空间在于其最强的优势领域。
这里说的才干,其实我理解为类似于天赋。
了解这个分类方式,是否意味着我们之前了解的“能力三核”是错误的,没有用的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我们学习某个东西都是掌握其框架,这个框架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新的视角,当我们站在新的视角看问题的时候,给自己带来全新的体验。比如我们的人格分类,霍兰德、MBTI都是让自己对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分类目的首先就是为了促进了解。我们了解这种分类方式以后,就可以根据这种方式进行管理,即便自己能力暂时达不到,至少,我们可以接纳自己的达不到。
对这个天赋能力分类法,我的理解是更加寻本溯源的从“能力三核”的核心——才干出发,逆向的去发挥特长,展现优势的框架模式。它其实没有涉及知识和技能方面,尤其是知识层面的东西,几乎一点儿都没有涉及。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天赋上面。回归到那句鸡汤名言上: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去拼天赋的地步。
那么达到少数人努力的程度以后呢?我们就要拼天赋了,这个时候我们想要“拼”,就得先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分成哪些层次和结构,才能知道怎么“拼”。
能力要提高,各有各的招
关于能力如何提升的问题,其实这样的书籍、讲座和方法论汗牛塞栋不胜枚举。不同层次的能力,不同领域的能力,不同方式的能力,他们的提升方法其实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这一部分赵昂老师并没有展开。对我来说,能力提升的方法论有很多,九字箴言始终有效。所谓九字箴言,就是:
学知识
用技能
攒才干
对于一个想要成为斜杠青年的人来说,想要跨界,往往需要的是在自己专职领域里面做到足够好,然后迈向一个全新领域,这个领域他凭借自己才干想相通性,更好的学习知识、实践技能,让自己才华得到体现。对于打算专精的人来说,或许10000小时天才理论更加适合。如果是新入职场或者新入一个领域,“三个三”原则可能是最好的方式:
- 三本书。从书籍中获得知识,即便不是最快的方式,也应该是最简单的方式了。宋真宗专门写过“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诗句告诫人们读书的重要性。事实上,想要入门一个全新的领域,即便阅读并掌握这个领域三本经典作品不是充分条件,也至少是必要条件。
- 三件事。任何事情只是知道而没有去做到也是毫无意义。不去贪多的思考进入这个领域要做的三件事情是什么,努力做好做精,然后做大做强。这不仅仅是深入实践的问题,而是把想要提升的能力进行结构化分解,分成了一步一步可以行动并实现的步骤,其善莫大焉。
- 三个圈。曾经看过一篇名为《你以为自己很屌,其实是你圈子弱,平台低,对手挫》的文章,具体内容都快忘干净了,但有句话很清楚记得“不是说挂了先锋官的大印我们就是一代名将,廖化有廖化的圈子,赵云有赵云的圈子”,西夏民歌“宁射苍鹰不射兔,宁捕猛虎不捕狐。与强相伴不会弱,与明相伴不会暗”,在一个全新领域中涉足,先进入这个领域的“圈子”其实非常重要。
当你完成这三个三以后,即便不能成为这个领域的高手,至少也是熟手,知道该如何上道了。
能力要布局,谋划学周瑜
认识到能力的分类和能力提升渠道以后,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能力的布局。过去有句对联:
- 上联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 下联是: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 横批是:不服不行
这当然是官僚主义横行时代的产物。在市场经济中,能者上,庸者下是普遍规律,因为如果你坚持庸者上能者下的话,能者就会跑到竞争对手那里去,你就会垮掉。但与此同时,你到底是个“能者”还是个“庸才”,其实除了绝对能力值以外,还有其他的因素需要考虑,那就是布局。西方有句话说“垃圾都是放错地方的宝贝”,对于人来说,如果自己能力布局没有安置好,没有发挥好自己的优势,那么,即便实际能力很强,也会被视为“庸才”而靠边站。古人云“芬兰当户,不得不除”,如果能力用错了地方,往往更加危险。而能力策略,主要包括的是两个方面:
一是如何安排自己的能力
二是如何使用自己的能力
在安排自己能力的时候,要注意2点
- 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这一点非常重要。过去有个“木桶原理”,说的是木桶里的水往往取决于桶上最短的一块木板,而如此很多管理学专家对此提出异议,认为现代社会的竞争,重点在于要关注的是自己长处的发挥,让自己的长处成为特质。这个观点一定条件下非常有道理,人们关注的是出色而不是平庸,但一定要注意防止短板不要过短以至于成为自己的掣肘,“骏马可千里,耕田不如牛”,所以发挥骏马一日千里的长处很重要,小心体力耐心若太差,反而成为“绊马索”。
- 取长补短。不要鄙视短板。人总愿意在自己的优势领域付出更多的心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自己的短板。必须根据你的目标调整你的策略布局,你的目标在哪儿资源就用在哪儿。根据目标调整自己的能力布局,围绕目标达成而规划自己能力发展、提升的优先次序。
不同的生涯阶段,其实拼的是不一样的能力。针对自己不同的生涯阶段,也应该具备不同的能力策略
- 新人阶段专注专业技能。对于刚入职场的新人来说,其实不需要谈什么生涯规划,因为能力太弱,任何规划都难以轻易面对变化,这时候更需要专注于专业技能。让自己好歹有个一技之长。这个阶段拼的是体力和勤奋。这时候考察的是一个人是不是善于学习,关键看他是否专注于专业技能上面。
- 脱颖而出靠通用技能。最开始的时候靠专业,当大家专业水平都相当的层次时候,需要拼通用技能了,如沟通、销售、谈判、写作能力。这个阶段其实拼的是智力和经验。最后表现在于善于执行、或者目标成就能力上面。只有目标感很强的人才能若颖而出。
- 更高层次专注于方向。到了高层博弈,其实拼的是方向和资源。谁整合资源、人脉链接方面做的更好,谁就能最后胜出。这个阶段的关键在于知道自己有什么资源,然后整合好,发挥好,利用好。这个阶段的人需要上升到才干的敏锐直觉,能够把握大势,掌控方向。
能力有误区,认知要清晰
关于对能力的认识,很多人存在一些误区,这里赵昂老师也言简意赅的给与了概括,发现我自己也有很多中枪的地方,
- 能力决定论。过去有句话叫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认为能力决定一切,只要能力强,到哪儿都是王。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一个人的能力不能决定一切,最简单的反证就是:——能力决定不了方向。方向是由你的愿景、兴趣和价值观决定的。能力是引擎,决定你到达目标的速度,但方向盘和指南针才能帮你找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 一技之长论。有人说我一定要找一个靠谱的一技之长才安心。尤其是一些老人,认为:“学会一门手艺,到哪儿都饿不死”。其实,在现代社会中,孤立的一技之长不存在,所有的技术其实都和外界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关系和关联,他可能在某些地方有所体现,但已经几乎不存在“一招鲜,吃遍天”的可能了。有人拿日本刀、二郎寿司的例子来反驳,认为一技之长是存在的,其实,这些例子是告诉人们:一技之长一定依附于很多的业态形式而存在。比如日本刀,你手工锻造技术,以及营销宣传两者缺一不可,你若不懂营销,你的日本刀就难以推销。二郎寿司,也是因为米其林,因为诸多世界名人的推崇备至而成为日本“国宝级”的美食。简单的说,你一技之长一定要有所依附的,需要透过依附的东西看到他本质的东西。
- 能力过时论。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我们的能力是会过时,阿尔法狗已经干掉了围棋冠军,郭台铭也打算用不会跳楼的计算机干掉会跳楼的富士康工人们,因此,有一种不知心安何处的恐慌感油然而生。能力其实有普通技能和核心能力的区别,对于核心优势,其实是可以迁移的,对所有人都这样的,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持更新持续迭代,我们都在学习都在成长,这个不断学习的能力,是区别人和机器的关键指标。
总之,想要驾驭自己的能力,就得认清自己的能力,然后发挥能力,合理布局,直到你的能力变成自己的超强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