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教育:用“打”医生来哄孩子,受伤的是谁?

日前,某医院的检验科医生在微信朋友圈上吐槽:前天上午她刚接班不久,一位婆婆带着孩子(应该是她的孙子)前来抽血化验。孩子因为怕痛,哭闹不停。本来这种情况很常见,一些家长一般会安慰孩子:“阿姨轻轻打,不痛。”但这位婆婆竟然这样安慰孩子:“不要哭,医生阿姨坏,把我们弄哭了,打她!”她表示,这种家长她遇上已不是第一次了。直言很受伤。而发布此事的平台用的题目是:抹黑一个医护,毁掉一个孩子,倒下的是一代人!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日常医疗工作中并不少见,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甚至可谓比比皆是,检验科是属于少的,更多的是临床护士,其次是与患儿接触的医生。如果把这种情况定性为是“抹黑医护”,上升到会“毁掉一个孩子,倒下的是一代人!”,我觉得真的是危言耸听,有点找不着北了!这怎么就抹黑医护了,就会毁掉一个孩子,倒下的是一代人了呢?这那里是哪里啊?这不过是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当而已,要提高的是家长教育孩子的素质。

婆婆一句安慰话,医生直言很受伤。我觉得受伤大可不必,也实在言重了,有点小题大做,又没有作在点子上。这样的事不是天天都发生吗?这位婆婆仅仅是说说而已,我们常常可以遇到的是为了安慰自己的孩子,婆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等)假装打、骂、掐那些给孩子诊疗的医务人员,那气势就像真的是要把医护们狠狠收拾一顿一样。可孩子哪里分得清,就真的手脚并用攻击医务人员了,让人哭笑不得,又动手不得。这样也没有觉得就是受伤,有的只是对孩子不懂事的原谅。相反要更加耐心或采取有效办法让孩子配合完成接下来的检查和诊疗。谁叫你是白衣天使呢?!这不应该有什么值得可以大惊小怪的,真的不应该啊,天天发生早应该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除非你是刚刚入职的新员工,否则你的神经和心脏也太脆弱了吧!

孩子张嘴骂医生,挥手打医生,用脚踢医生,用口水吐医生……家属在旁无动于衷,看似都是孩子的错,实质都是家长的问题。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最后高喊“救救孩子”,用在这里,要救孩子必须得先救家长。作为受伤害的医务人员,我们义不容辞!

1、每一位医务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向社会和各界人群宣传和普及如何正确带孩子看病打针吃药。在平时我们要主动(即使做不到主动,有被动的机会也有做)走出去,请进来,利用患者联谊、家长学校,到社区街道乡镇村组,广播电视,网络微信……明确告诉家长,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如调皮、不肯吃饭、要求不满足哭闹不停等),不要用医生护士就要打针来吓唬他。这样教育孩子,是要他从小就怕医生,远离医生,之间产生隔膜。我们希望他们生命痛苦的时候,医生护士是最想帮助他们的人!

2、不要用“打”医生来安慰孩子。婆婆的这种奇葩安慰可能一时会有一些效果,后果是可能会影响孩子正常的是非观念。孩子毕竟是孩子,他有时并不明白父母长辈只是为了哄他而说出这样的“假话”,做出这样的“假动作”,并非真的要他去打人、骂人和伤害人。有敌意地对待医生,容易让孩子从小就有报复心理,如长期用这种形式教育孩子,会模糊孩子对善恶、好坏的判断,莫名其妙地将医生在孩子心目中设为了恶的群体,从小就种下这仇视医生的种子,影响其成人后对社会的认知。

3、用医生等恐吓孩子可产生神经性的忧虑。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会有恐惧的心理。这种恐惧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的本能反应,即对于危险的恐惧。另一种就是神经性的忧虑,即一个人在没有遇到危险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无端的害怕,可能说不出理由,也可能说出了,在常人看来不足以引起恐惧。小孩子最容易产生这种神经性的恐惧。用医生吓唬孩子,与国人常用的“坏人来了”、“狼来了”“不听话的孩子被狼吃掉!”“不听话,就不要你了!”“再不老实点,就把你卖了!”等方式一样,就是用恐惧心理来震慑孩子。这的确比费心地向他解释为什么要听话、怎么才算听话容易得多,可是,它产生的后果——神经性的忧虑,却是许多家长始料未及的。作为父母,应该明白,恐吓和威胁是一种很愚蠢的手段,它不但不能让孩子变得听话,而且会伤害孩子的心灵。千万不要用医生、警察、老师及其他让孩子害怕的人去恐吓他。一个怕医生的孩子,生病的时候是不会跟医生合作的;一个怕警察的孩子,即使他迷路了,他也不会去问警察;一个怕老师的孩子,怎么可能安心听老师的课?

4、吓唬孩子会伤肾。中医认为,恐为肾志,恐则气下,过恐则会伤肾,主要是指会伤及到中医所说的肾藏精、主骨生髓、主管前后二阴(大小便)的功能。过度或长期的恐惧,可使人肾精衰退,肾气虚弱,出现小腹坠胀、尿频、遗尿等。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会被吓的尿裤子,甚至“屁滚尿流”。儿童脏气未充,胆气未壮,需要大人的关爱和监护,不能不择手段地吓唬天真可爱的孩子。

孩子生病的时候,需要家长耐心帮助,家长要告诉他们生病是痛苦的、危险的,医生会帮助解除病痛、摆脱危险,要懂得配合医生、尊敬医生,对帮助救治自己的医护人员怀有感恩之心,并学会懂得珍惜健康。这才是家长应该做的,也是教孩子如何正确对待医生的态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此教育:用“打”医生来哄孩子,受伤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