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的魔法——《罗琳的故事》

时逢端午小假期和六一儿童节重合,昨天妈妈在电话里对我说“儿童节快乐”,我苦笑一声,已经要24岁了还过儿童节。不过其实心里的某个角落,一直还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女孩来看待,也许是这个原因,所以自己看到儿童读物和动画电影的时候都会被深深地打动吧。

原本想这个假期找一天看一部儿童电影,诸如《WALL-E》或者《等风来》,不过昨天睡前无意间看到了一部讲述J.K.罗琳人生的电影,所以今早懒觉过后马上掏出手机把这部影片看了。虽然从表现手法上这部电影各方面都很平庸,但是故事本身已经非常感人。当罗琳收到克里斯多夫的电话,说她的书将被出版过《英国病人》的大出版社出版的时候,她在荧幕中兴奋地跳起来,我在屏幕外喜极而泣。

时至今日我可以很自豪地说哈利波特是和我一起成长的。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从爸爸的一位朋友那里收到了哈利波特的前三本书的中文译本,从打开那本书的那一刻起,我心中的那片魔法世界便开始建立起来。9又四分之三站台、对角巷、霍格沃茨城堡、禁林......这些都成为了我心驰神往的地方。在那之后,每年等待哈利波特出新成为了当年必须做也必须为之兴奋的事情。印象颇深地就是爸爸骑着自行车,带着我从甘家口那个路口向北,到路口西侧那一排小门面商店之中的一家,我从那里买哈利波特的小说和名侦探柯南的漫画。原先还在那里买过一本哈利波特的盗版书,哈哈,如果没被扔的话,估计那本书现在还在爷爷的床底下那堆牛皮纸包里躺着吧。

上了初中便住校了,生活有了全新的内容,哈利波特好像不再是生活中最要紧的事情。但是印象还是很深刻的就是看到孙钲云在宿舍抱着她从西图地下一楼的进口图书区买的《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原版书在看的那一幕,当时心里想说:“哇,真的好帅气啊。”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其实在高一的时候就出了,但是因为当时家里的大变故,还有之后的搬家、转学,所以这本书我拖到了高考之前才一口气看完。准确地说是高考前几天。高考前的心情特别虚无,至今有很多心中的小情绪我都说不清楚。但是那本书带给我的心灵震撼我至今还记得,作为陪伴童年的系列读物的最后一本,当最后哈利和金妮送他们的孩子们踏上霍格沃茨列车的那一刻,我感到的是那种与一段冒险告别、与陪伴自己多年的好友告别、以及与自己的童年彻底告别的感受。

总之哈利波特带给我的东西是如右脸上的这个疤,深刻的,无法抹去的,仿佛与生俱来的。因此我更崇拜作者罗琳阿姨的奇思妙想。后来自己对哲学的理论和著作有一定的接触后,真心发觉“创造世界”是写作最大的快感所在。想象这种东西,是天赋也是毅力的体现。小时候在书封皮上印刷的简介中读过罗琳的人生经历,当时就知道她是一位坚持写作的单身妈妈,她是一位具有超凡想象力的神奇女性。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更多的印象。

看电影的时候我才知道,罗琳是在去伦敦的火车上忽然有写哈利波特的想法。当时她24岁。现在,我已走到了我人生中的24岁,现在的自己对罗琳的好奇集中在她的整个人生经历和面对挫折的心灵感受。对此电影只能展现其中的只言片语,但是那份对写作的坚持让我印象尤为深刻。这也是今天写这篇感想的最大关键词——执着。

罗琳从小就有写作的梦想,虽然她爸爸也说她吵吵着一会儿要做这个一会儿要做那个,但是她的确从小就在妈妈的鼓励下坚持着自己写作的愿望。后来进入学校,她在爸爸所说的“切实可行”和妈妈对她梦想的激励中摇摆又保持着平衡。在申请牛津大学失败后她一度认为自己已不能坚持写作,但是母亲告诉她即使没有上牛津照样可以写作。

大学毕业后她当过秘书,但是她的老板都看出了她的不快乐;去葡萄牙做英文老师,邂逅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一个葡萄牙记者。婚姻生活伴随着丈夫的失业彻底和想象中的背道而驰,在经历家暴之后,罗琳只身一人带着孩子回到爱丁堡。领着微薄的救济金,独立带着孩子,并在自己妹妹的鼓励下坚持写作并积极联系出版商寻找机会。

工夫不负有心人,随着《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问世,罗琳最终实现了自己作家的人生梦想。

全片最令我感动的就是罗琳本人对作家梦想的执着。即使生活艰辛,她也没有放弃。

罗琳的妈妈在她被同班同学欺负后告诉她,人的一生中,最关键的是保护好自己最擅长的事,并忽略其他。反观自己,有时还是太过贪心了。总想着要把自己的各方面都搞好,但最后发现自己陷入了人云亦云的跟风状态。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既然考研让自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那为什么还要去管很多不相干的事情?

让自己的生活简单而纯粹起来,让自己的人生目标更清晰,也许魔法便会发生在执着的你的身上。

执着的魔法——《罗琳的故事》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执着的魔法——《罗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