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选修了一门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今天下午是上机实践,所以做了一下午的心理测试。
从小学语文题譬如同义词反义词排序题做到小学数学题譬如找规律加减法脑筋急转弯,从看起来超级严肃正规的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做到加利福利亚个性调查表(CPI),从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测量到管理能力销售潜能。
在经历了与几千道大题的生死搏斗之后,我有一种大半天做完了好几年的心理测试的感觉。
测试结束后,最关心的便是测试结果。
但是当我看完系统分析的报告时,怎么说呢,在我看来,百分之七十真实,百分之三十瞎扯吧。
对于处在20岁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年龄的我看来,所谓心理测试,
它的存在不过是给每一个成功者继续勇往直前的动力,给每一个失败者能够认清自我的机会。
还记得我小学八九岁的时候,那时候刚刚懂事,最喜欢的就是专门去夜市书摊里去淘心理测验的书。
书的封面常常都是穿着明艳的卡通少女人物,大大的眼睛,姣好的身材。
书籍里的内容呢,一般会包括这几个大项。
一种是跳转式的测验题,从第一题开始,根据选项跳至后来的选项,最后测出你是A类B类或C类。
一种是积分制的测试,通过每一道题你的选项计入不同的分数,最后根据总分的区间段来判断你所属的类型。
除去这种类型测试题,还有的便是直至今日大家都津津乐道的星座分析属相分析血型分析。
我也是在那时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星座属相血型在自己身上原来会产生这么多奇妙而丰富的解释。
这样的少女刊物伴随我从年幼走向青春期。
当我开始有了喜欢的男生时,我开始会去关心我的星座和他的星座是不是匹配的。
我也开始迷信书籍里讲的如何才能使对方感知到你的心意,如何让喜欢的人喜欢上你。
比如说在一个月光澄澈的夜晚,用一个勺子吸取天地精华日月灵气,然后放在碗里默默许愿。
比如用纸片剪两颗心,将它们粘贴在一起。
你可别笑话我,至少那时候的我是真的相信这些的。
再后来,我开始热衷于互联网的各种测试,资源更多,种类更丰富。
新浪星座是我最开始使用的平台。
我记得那时候一有时间便趴在电脑前做完这个心理测验做另一个,小小年纪懵懂的我从学业测试做到人际关系分析甚至连未来的婚姻都在这一方小小的屏幕里看了个透彻。
再到现在朋友圈里一个人分享了一个测试评论说真的好准噢,接下来一定会看到刷屏式的大家都开始玩儿起了这个测试。
也许是平凡无趣的生活里少了寄托,所以以为这些某一处走心的话语就是唯一的依托。
现在再去回顾那些。
才发现那些每一个你精心挑选自以为无比正确戳中你的小心思的最终答案,
其实每一个每一个看起来都是那么的模棱两可。
为什么总是会有那么多姑娘在失恋之后偷偷去做测试看是不是会和前任复合?
因为她们还爱着,却又担心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所以,宁愿在未知世界得到一份圆满的结果。
为什么总有人热衷于名为“深度剖析自己,直击你的心灵”的职业技能测试呢?
因为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并不能取得认可,所以想通过一纸美言来换取自己的成就感。你见过马云去做职业技能测试了吗?你见过王健林去做测试了吗?应该没有吧。
为什么总有人痴迷于星座测试总认为每一次的星辰变动就好像一次大换血一样?
因为这些人在现实生活里或多或少都恰逢不如意,当情绪找不到宣泄口,所以这样大自然的变动反而让一切不顺心都变得理所当然,而自己也舒服了挺多。
其实吧,我并不是不赞同心理测试。
我只是反感有时候打着真诚走心的幌子其实都是赤裸裸套路,这样和骗财的算命先生如出一辙。
我们来看这么一段话: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是不是觉得好像就是在说自己呀。你看,这其实就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这样在心理学里有一种说法叫做“巴纳姆效应”。
所以,信仰与精神力量固然重要,但我更相信天道酬勤人定胜天。
有句话说得好:命,是失败者的借口。运,是成功者的谦词。
所以,现在的你真的相信心理测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