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有光环,口中没有谱
伴随着2004年雅典奥运会刘翔的横空出世,“冬日娜”这个名字也迅速地走红。因为头顶“御用记者”的光环,每每翔飞人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冬日娜也很快会现身荧幕。暂且不讨论为何她能搂住“国宝”大腿直至其退役,她的一系列提问,着实可以让大众津津乐道。
刘翔躲得过栏杆,却躲不过她
作为事实上被重点照顾的“大腿”,刘翔自然而然地躲不过冬日娜的“坑”……
冬:你比赛服的号码是441,4+4+1等于9,今天你又在第9道,是不是这次9是你的幸运数字?
(评:这和比赛有什么关系?任何没有得到提前通知的人都会对这样的问题无所适从。)
刘:无语十五秒。
冬:今天天气怎么样?
(评:典型的没话找话。问运动员还不如查天气预报。)
刘:天气对我没有影响。
除了以上经典的问答实录,还有一些更无语的问题集锦:
冬:你是不是在比赛前对自己特别有信心?
(评:废话,你是希望他说有信心还是说没信心?他能说对自己没信心吗?)
冬:经常参加国际大赛对提高你的心理素质是不是非常有帮助?
(评:又是废话,这几乎是不需要答案的结论。)
冬:你的教练是不是给了你很大的帮助?
(评:没有其他答案的废话,刘翔的教练帮助他从跳高转型跨栏,你说帮助大不大?)
冬:如果将来有新人上来你是不是会更刻苦地训练?
(评:依然是预设答案的问题……)
从以上冬日娜对刘翔的提问中我们可以看出,最普遍的症结是“废话连篇”。所谓的“废话”不单单是指人所共知,更糟糕的是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预设答案”的问题,相当于记者挖坑,等着运动员跳进去,用这种“合理”的方式引出下一个问题。
大史的阴影不是刘翔,而是冬日娜
和刘翔从事同一个项目,又身处一个时代,确实是史冬鹏的“不幸”。或许没有刘翔,大史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但是,相比冬日娜,刘翔绝对不是大史的“阴影”……
冬:今天的状态看上去比昨天要兴奋了很多,而且途中一个栏都没碰。
(评:这是对职业运动员最业余的夸奖。)
史:准备活动的时候,也比昨天要好。但是,怎么说呢,还是差一点点。
冬:过了半程以后,反而技术有点紧张。
(评:技术有些紧张?我觉得是她比较紧张。)
史:对,后面加速没有加上来。
冬:看得出来,今天这场比赛是按照决赛来跑的,是吧?
(评:其实这只是半决赛,这样的提问是不是暗示他压根儿就进不了决赛……)
史:对呀,因为实力本来就这样嘛。
(评:大史显然听出来了冬的意思。)
冬:没关系,这次跑进决赛也是你的一个突破,上一次你都没进第二轮。
(评:这是安慰,还是讽刺?)
史:但是很遗憾,在家门口,没比好。
除此之外,还有三个犀利的问题杀伤力爆表:
1:“你觉得和刘翔在同一个时代是不是很悲哀?”
(评:这也太直接了……)
2:开赛之前问史东鹏:“你有没有信心得亚军?因为冠军已经是刘翔了。”
(评:没有最直接,只有更直接……)
3:赛后问史东鹏:“刚才的比赛你尽力了吗?”
(评:如果我是大史,以后我都不接受她的采访!)
大史啊,你的内心要有多强大才会愿意反复面对冬日娜的“讽刺”?相对给予刘翔“不能多言”的坑式问题,大史的遭遇更为尴尬。通过以上的采访,几乎每一个问题都隐含着不信任、嘲讽等等。这样的问题,让大史不想正面回答,甚至是用略带赌气的口气予以反击。
汤星强,你是她的菜
在刚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男子4x100米接力决赛中,中国男队获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赛后冬日娜面对四名为国争光的运动员,激动地向第一棒汤星强提问:“其实这个……汤星强,启动比预赛当中稳了好多,0.203起跑反应用时,是所有选手当中最迟的一个,当时就是以安全为主吗?”
面对这样的问题,汤星强迟疑了数秒,然后很生硬地回答:“啊……对……差不多……以这个……安全为主吧,对的。”
或许采访准备时间有限,冬日娜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发掘每个人身上有价值的新闻焦点。但是用“所有选手中最迟”和“安全为主”去形容一位运动员的表现,实在是让人无法接受,更不知道还能多说些什么。
如果把对刘翔的提问总结为“坑式提问”,把对大史的提问归纳为“攻击、嘲讽”的箭式提问,那对于汤星强“这盘菜”,冬日娜的提问可谓无的放矢,不知所云的网式提问,估计她自己都不知道想问什么问题。
你是冬日娜吗?
或许冬日娜的提问能够在紧张的竞技体育中给观众提供一些冷笑话,但是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是,身为家长的我们在同孩子的交流中,是不是以“冬日娜”的方式在向他们攻击?让他们哑口无言、气急败坏呢?
1、坑式提问:
典型的“坑式提问”发生在家长发现孩子犯错误后,家长几乎是诱供的方式“阴森”地说出每一个字——“这,是,谁,干,的,呀?”、“你,刚,才,干,什,么,坏,事,了?”
其实,当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孩子已经确信“东窗事发”,这样的提问只能让孩子本能地进入防御的状态。每个人的潜意识都是趋利避害的,这样的提问无疑让孩子感到威胁的存在,他们知道家长在设圈套,不论自己是否回答,结果都是一样的,自己的诚实只会加快被惩罚的脚步。
很多家长用“我要让他自己说出来”作为指导方针,认为孩子只有说出来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的教条,促成了孩子的叛逆性格,演变成了家长和孩子的战争。家长蹲在“坑”边等待着孩子说出自己想要的“供词”,孩子为了自己的尊严不愿就范。僵持的结果,有时孩子在威逼利诱下“认输”;有时家长需要进一步地行动获取“胜利”。但是,从长远看,有谁会是真正的赢家吗?
2、箭式提问:
相对于坑式提问,箭式提问给孩子的伤害更加直接。诸如“你这样就把屋子收拾完了?”、“考成这样,你复习了没有?”、“你认真学了没有?”等等。
这样的问题,深深地刺痛着孩子的心灵。尤其提问的人是自己最信赖的父母。这样的问题对于孩子调整情绪、梳理思路没有丝毫益处。相反,只会因蕴含的嘲讽让孩子更加自卑或者叛逆。如果性格自卑的孩子,会因为这样的嘲讽变得不愿启齿,在日后保持对家长的沉默;如果性格叛逆的孩子,也许会将家长的怀疑变成现实,甚至做到极致。
就连经常被采访,事先有所准备的大史,都会很赌气地说“实力就这样”,何况是一个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
3、网式提问:
之所以称之为“网式”,更多地原因在于其“蒙”的特点,事先没有明确的目标,一网下去,不知道会得到什么样的回答。
这样的例子很好找,但又很难说。好找是因为家长经常用,难说是因为要结合语境。
很多时候都在用这样的“网式提问”和孩子搭讪,其实自己也不知道想问点儿什么,只是为了和孩子说话,就胡乱编一个话题。提出的问题没有经过思考,有时就变得很荒谬。孩子听了不知道怎么回答,自己说出来也觉得没法收场。结果双方都很尴尬。
问正常问题,做合格“记者”
遇到没水平的记者,是运动员的悲哀;提出没水平的问题,是家长的失败。不要让自己的问题,堵住孩子的嘴,伤了孩子的心。
首先,我们在和孩子交流之前,要保证充足的“亲子时光”。只有彼此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够知道对方的境况,更清楚自己究竟想问什么问题。
其次,有话直说,不要用“坑式问题”去诱骗孩子,聪明的孩子清楚地知道你想说什么,你的聪明只是在愚弄自己。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应该享有坦诚相待的尊重。
最后,家长应注意自己所谓的“交流”,是彼此的沟通,还是整容后的羞辱?如果家长不能尊重孩子的人格,反复侮辱孩子的尊严,得到的只能是孩子的背叛,或者说是恐惧下的背叛。
冬日娜的提问,会让运动员避之不及;家长的问题,也会让孩子诚惶诚恐。
孩子您好,我不是中央电视台的“冬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