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社交阅读都没成功,是因为不够虚荣

微信并不是一款安静的产品。基于随时随地的异步通讯,张小龙已经把微信建造成一个 mini OS,朋友圈、公号系统、微信运动、商城购物、游戏,以及独立的微信读书 App 都是这座殿堂里风景各不相同的房间。

你当然可以认为微信读书是一款吃微信用户红利的产品,坐拥 5.49 亿月活用户,你手机里可能找不到第二款 App 能与之一较高下。事实上,微信和它的附属服务早就形成了互相帮扶的良性循环。微信团队乐于使用其庞大的渠道资源为游戏、商城等进行导流,这非但没有吓跑用户,反而将用户的注意力圈在腾讯的生态之中。当你开始觉得朋友圈变得扰民或者无聊时,或者决定无视那些来历不明的公众订阅号时,微信总能在最恰当的时间节点把握用户忍耐的极限,及时推出新的功能,虚晃一枪留住用户的注意力。只有极少数绝顶厉害的产品经理才能驾轻就熟地掌握这一节奏。

与过去在微信客户端内部增加服务和功能不同,这次的微信读书选择了独立 App 的形式,一是因为读书功能相对复杂,二是独立应用可施展的空间更大。

从产品角度看,微信读书的出发点并不是书本身,而是朋友在读什么书。每当你打开微信读书,最先看到的是微信好友的读书卡片,接着才引导你去书城转转,或者切到个人书架继续上次的阅读记录。这样的功能优先级安排,使得微信读书天生就比多看、Kindle、iReader等产品具备更强的社交属性。你的朋友读什么书对你来讲很重要,是微信读书暗含的产品逻辑。

功能方面,微信读书自然是把分享的优先级摆在第一位,大到整本书、小到书签页甚至划线句子都可以分享到「想法」中,同时可选是否同步到朋友圈。其实,「想法」这个 Tab 页面就相当于微信里的朋友圈,好友之间可以互相点赞和评论。而在阅读过程中,你也可以随手划线、添加评论并分享出来,你的所有读书好友都将看到。如果有热衷分享读书点滴的好友,你的「想法」页应该不会很清静。不过值得表扬的是,微信读书在整体的阅读体验上做得十分优秀,无论是全屏优化还是更换字体、字号、背景等常见功能,都体现出一个领先大厂的风范。

在信息公开程度上,微信读书默认用户阅读的书籍名称、进度、每周阅读时长在好友之间都是可见的。在「我」的页面中,你会发现一个好友排名功能,点开会显示一周内好友的阅读时长,可以点赞,点击头像还能直接跳转到好友的书架,浏览他正在读的书籍。是不是让你想到了同样基于排名的微信运动?

至于社交阅读这个概念,微信之前也不乏尝试者,可惜均以失败告终。小米旗下的多看阅读、媒体人左志坚创办的拇指阅读都采用了直接置入一个社区板块来充当社交阅读的试验田。为了让用户参与互动讨论无所不用其极。多看阅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竟然将日常运营手游化——设定了不同的小任务,完成即可获得虚拟奖励,结果忠实用户很受伤。而拇指阅读则主要靠限免送书这种运营活动来维持社区板块的活跃度,脱离了社交阅读的本意,注定无法长久。

如上文所述,微信读书的出发点本就与这些传统阅读应用有所区别——好朋友读的才是重要的,这可能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用户的阅读策略。比如,当某一本畅销书突然火爆,大家都在转、都在看、都在分享,就一定会有跟风的人也开始看。正如朋友圈里分享的公号文章一样,未来大家可要做好被某本书持续刷屏的准备。

如果回归理性再看这件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跟风读一篇火起来的长文章还好,能帮你了解正在发生和朋友们都在讨论的事,而跟风读书则大不一样。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点都各不相同,盲目跟风的结果就是与原有知识体系脱节,碍于面子却要装作读懂了书中奥义。这种社交和分享背后的虚荣心,与微信运动刷排名的动力本质上并无差异。试想,为了获得头名占领首页都有人把手环绑在狗身上,在读书排位竞赛中就更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了。

所有自带社交属性的产品中,虚荣永远是最容易引起波动、激发活跃的强大变量。然而,物极必反。那些被朋友们东拉西扯、生拉硬拽着阅读的人总有一天会感到疲惫,那些想追随自己节奏和兴趣点的人也会摒弃重度社交化的阅读方式。

毕竟,读书是个需要安静的差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之前的社交阅读都没成功,是因为不够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