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见丨迈耶罗维茨的故事:无处安放的鲍姆巴赫一家

逐见丨迈耶罗维茨的故事:无处安放的鲍姆巴赫一家_第1张图片

文丨Cydeny;资深旅美影评人;已授权独家刊载,如需转载,请联系本站

作为最受轻视的电影类型和演员群体之一,在喜剧电影和喜剧演员的身上,有着非常的潜力可供挖掘:比如《狐狸猎手》的史蒂夫·卡瑞尔,《点球成金》《华尔街之狼》的乔纳·希尔,《黑钱胜地》中的杰森·贝特曼,以及多年来围绕在中分爱好者维斯·安德森周围的小伙伴们。而现在,这份名单中又要加上一个亚当·桑德勒。

与同为8090年代SNL毕业生的艾迪·墨菲一样,红极一时的亚当·桑德勒也在世纪交替之时不可避免地遇上了事业瓶颈——当然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问题,格调低下的三俗喜剧电影受到市场冷遇,至今都没能缓过气来。而在《像素大战》的失利,甚至是Netflix的失利之后,他也急需一部没那么失败的电影,来让他喘上那么一口气——毕竟同门兄弟姐妹们有的小荧幕混的风生水起,有的已经开出不少成功IP,只有亚当·桑德勒和他《长大后》的中老年烂仔们在越缩越严重的偏安一隅落寞自high。

于是就有了《迈耶罗维茨的故事》。

逐见丨迈耶罗维茨的故事:无处安放的鲍姆巴赫一家_第2张图片

包括亚当·桑德勒和本·斯蒂勒在内的多数喜剧演员,都面临着严重的定型问题:角色和表演的高度模式化,是阻碍其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而相对容易获得好评的转型作品,多数时候是将这种定式做了捷径式的转化,降低喜剧性而突出生活性。就亚当·桑德勒而言,不算成功的《命运鞋奏曲》就已经做出了一定尝试,但诺亚·鲍姆巴赫才真正地为他身上的犹太血统找到了合适的发挥空间。

在《迈耶罗维茨的故事》中,鲍姆巴赫讲述了一个纽约犹太家庭的生活危机。像鲍姆巴赫早期的作品一样,电影有着尖锐的戏剧冲突和独特的角度,同时也很容易发现其中的温暖和苦涩——你很容易就会想到他的好基友,维斯·安德森的早期作品《特伦保姆一家》:一个问题多多的大家长和三个不同程度受到伤害的成年子女,其中一个还都是本·斯蒂勒。

逐见丨迈耶罗维茨的故事:无处安放的鲍姆巴赫一家_第3张图片

虽然这类题材我们已经再熟悉不过,但比较前作《年轻时候》,鲍姆巴赫设法规避了一些陈词滥调,在故事逻辑上也显得更加自然。

与维斯·安德森的电影相比,由于鲍姆巴赫没有选择传统的三幕戏结构,而是用一系列的小段落来构建影片,使得电影在叙事上有些散漫和缺乏力度,显得略有拖沓。而节奏上的问题,所幸得到了摄影罗比·瑞恩的帮助——这位著名英国导演肯·洛奇的多年合作者,为本片带来了足够的现实感,而不再是以往鲍姆巴赫的那种空中楼阁式的自怨自艾。

逐见丨迈耶罗维茨的故事:无处安放的鲍姆巴赫一家_第4张图片

而这一点差别,让《迈耶罗维茨的故事》和其他鲍姆巴赫的纽约电影都有了气质上的不同,很好地为银幕上的情感与观众之间搭建了联系的桥梁。影片的关键情节出现在达斯汀·霍夫曼的父亲一角头部受伤之后,而在此之前,鲍姆巴赫花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来组织登场的角色,仔细厘清他们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让暗流汹涌的家庭聚会显得格外剑拔弩张。

逐见丨迈耶罗维茨的故事:无处安放的鲍姆巴赫一家_第5张图片

在这样一部话唠的严肃喜剧电影中,亚当·桑德勒送上了他从影以来最为成熟的表演。虽然丹尼这个角色本身还是会像个大男孩一样乱发脾气,但这一行为已经和之前的喜剧桥段有着内源性的区别,其动机和目的并不是为了娱乐大众,而是源于角色自身的daddy issue。亚当·桑德勒把握到了悲剧和喜剧之间的界线,充分利用了多年来喜剧经验带来的面部表情和表演节奏,他与其他角色的互动都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对于愤怒、喜悦和宽容都有着到位的表现,算得上是令人惊讶。当然,作为绝对的主角,达斯汀·霍夫曼成功调动了亚当·桑德勒和本·斯蒂勒的积极性,令他们分别展现出了跳脱框架的表演水平,并很好地与整部电影的氛围相容。虽然此前二人分别都与达斯汀·霍夫曼扮演过父子(《命运鞋奏曲》《拜见岳父大人》),但三人共演倒还是头一回。

逐见丨迈耶罗维茨的故事:无处安放的鲍姆巴赫一家_第6张图片

在《鱿鱼和鲸》和《婚礼上的玛戈特》中,鲍姆巴赫以更直白态度来描绘家庭争执,显得电影和角色们似乎表现出了过度的愤怒情绪。而《迈耶罗维茨的故事》则处理得更加冷静和平和,在戏剧张力和现实之间取得了近乎完美的平衡。尽管这种舒缓的节奏不那么适合大银幕,但并不能掩盖其小戏剧带来的惊喜感。

鲍姆巴赫努力从复杂的家庭故事题材中找到了一些新意,角色也足够引人注目,即使电影已经结束,也很容易让观众产生持久的好奇。而这种对电影和角色的好奇,才是验证一个成功故事的最好标尺。

逐见丨迈耶罗维茨的故事:无处安放的鲍姆巴赫一家_第7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逐见丨迈耶罗维茨的故事:无处安放的鲍姆巴赫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