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 | 单身适婚女青年眼中的中国男人

作为单身适婚女青年(原谅我想了很久还是把大龄两个字删掉了。。),我一向关注“中国男人”这个话题的。今天让我又不得不提这个话题,是因为看了电影《那人那山那狗》

电影讲述了一位邮递工老父亲在自己将要退休的时候把衣钵传给儿子,和儿子一起在大山中重走一遍邮递路的过程。老父亲关心运送邮包的村庄中的每一个人,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在自己身体不能负担这项工作之后,他教导儿子继续为这些村民服务。在邮递工人的塑造上,这是一位伟大的劳动者。

然而在他和儿子的这段山路上,缓缓透露出他出于工作而很少回家,也很少跟儿子交流,以至于儿子都没有叫过他“爸”,而妻子更是每天都在等待着他回家。他对家庭,对妻儿的爱是无声的,内敛的,毫不外露的。

我感动于他对自己工作的执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也感动于他对儿子无声的父爱,但我认为他是位伟大的劳动者,却不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女性主义 | 单身适婚女青年眼中的中国男人_第1张图片

这个形象很能代表传统的中国男人,或者说这就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下要求的男人形象。

这个父亲真的跟我自己的父亲很像。

我的爸爸是一名基层公务员,在我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一直驻扎在离家很远的几个村子,负责移民、修路之类特别基础的工作,几乎没有时间回家,甚至很少会过周末。很偶尔的时候,他带我和妈妈去他负责的几个村子田间地头挖野菜或者钓鱼,跟我们讲某条路是他修的,然后他就继续去和村支书聊今年果树收成问题了。他对自己的工作很骄傲。

但是对我来说,我觉得自己成长过程中绝大多数时间里的父亲这个形象是缺失的。他几乎没有送过我上学,也从来没给我开过家长会,我不记得他给我做过任何一次日常的早餐,即使是妈妈因为工作出差的日子里也是会把奶奶或者外婆接来照顾我。虽然我并未觉得和爸爸有特别疏远,但我们的确几乎不会有实质性的对话,不会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有什么好朋友或者最近在读什么书。相比之下,妈妈负责每天喊我起床,接送我上学,检查作业,送我参加兴趣班,她几乎认识我的每一个老师,知道我所有好朋友的名字,对我喜欢和讨厌的东西都了如指掌。

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对等的,虽然我们常常听到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其中的“齐家”多指的是娶妻以及更重要的生子,然后就像完成了这项任务似的可以去从事“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了,照顾家庭尤其过度关爱妻子则会被视为是怯懦的男人的特征。即使是强调家庭责任感的时候,中国人也多在说孝敬老人和照顾弟妹,几乎完全忽略了妻子和儿女,好像照顾家庭,教育子女完全是女方的责任。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平等浪潮也把焦点放在了男女能够共同参与社会劳动上,尤其在牺牲奉献精神被过度强调的社会文化下,牺牲家庭牺牲私人生活而投入到社会建设事业中去被视为是伟大的,但是家庭责任该如何来履行则成了被忽略的问题。

更有趣的是,看反应六七十年代的作品,发现当时的夫妻在家庭责任上的分工,尤其是家务上分工还是相对平等的,男的做重体力劳动,像打煤球扛家具通下水道之类,女的做轻体力而更需要细心耐心的劳动,像洗衣做饭,但是如今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大部分原属于家庭的重体力劳动已经被城市化的统一管理取代了,但即使有洗衣机这样的家电普及,人人会做的基本家务劳动却很难被完全取代,男女之间家庭内部分工的不平等显得尤为突出。

女性主义 | 单身适婚女青年眼中的中国男人_第2张图片

中国男性形象的话题让我联想到了另一部著名的电影,李安导演的《喜宴》在这场结婚闹剧中,一对以朋友身份示人的同性恋人分别来自台湾和美国,受东西方不同文化传统的熏陶,美国人向自己的父母坦诚了自己同性恋的身份,而台湾人在父母的催婚之下选择和人假结婚。整部电影都让我对于这个台湾男人有一种愤恨感,并非是因为他选择了假结婚这种瞒骗的方式,而是在于几乎每次遇到问题矛盾的时候他除了抱怨、发脾气、表示自己无能为力实在没有做一些实在解决问题的举动,他好像始终都是一个被选择的人,被父母、恋人和假结婚的伴侣牵着走。而反观美国人则几乎是最完美的伴侣,他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帮忙想办法,渴望得到对方父母的肯定,即使在结婚闹剧要不可收场的时候依旧保持相对平和的态度最终原谅了对方。在这个男人身上,我看到了责任感。

责任感并非一个复杂的话题,然而每次看到网络上有女孩求助婆媳之间的种种毛矛盾的时候,我都忍不住想要怒吼,你老公死哪去了啊?!这个明明应该是故事男主角的人基本没有出场时间,即看不到他的立场又看不到他为解决问题做任何尝试和努力。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对于男性社会角色的苛责也往往让他们既委屈又压力重重。即使在女性就业率如此高的今天的中国,大家依旧把“养家”的责任天然的赋予了男性,男性理应比女性拥有更高的收入,男方家庭在家庭资产的构建中提供更大的比例,尽管相关的标准并不明确并不断被质疑,却依旧被作为大多数时候的社会规范。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女性白领,如果能生活自给自足,有一点存款或投资,业余时间培养个爱好什么的就足以被视为优秀的女性,而与他同龄的年轻男性大家不会看他有多少爱好把生活过的多么逍遥而忍不住去问——工资、存款、房产之类。

这种指向让更多的男性不太在意自己的外表身材,不太在意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不太在意是否足够有趣能赢得女孩的芳心,而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有没有成功的事业,有没有足够的金钱。鉴于此,婚后家庭责任的分配似乎就变得自然而然,尤其是当他们感到自己在事业上的发展似乎永远达不到社会要求的时候。

曾经有个很火的问题,探讨中国男人是不是配得上中国女人,我曾经是支持肯定答案的,但是又会觉得这样说对男性其实并不公平。一段正常美好的婚姻关系必然是互利的,只是当男女进步的方向没有与对方期望的方向相契合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矛盾与无奈了吧。我无意批评男人或是女人,而是期望每个人不再是按照社会的期望而是成为自己期望的那个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女性主义 | 单身适婚女青年眼中的中国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