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时期,为什么出人才?

文/三月鱼

看汪曾祺的《人间草木》,“联大岁月”和“师友相册”这两辑主要讲的是西南联大时期的那些人那些事,让我印象比较深刻。

西南联大时期“泡茶馆”是联大学生特有的语言,那个时期的泡茶馆,并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找个僻静的茶馆,喝喝茶,聊聊天,谈谈事。那个时期的“泡茶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赋予了特别的涵义。

汪曾祺写:泡茶馆对联大学生有些什么影响?第一,可以养浩然之气,在那个污浊而混乱的时代,学生生活又穷困得近乎潦倒,但是很多人却能自诩清高,鄙视庸俗,并能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贫困和恶浊,这和泡茶馆是有些关系的。

第二,茶馆出人才,联大学生上茶馆,并不是穷泡,除了闲聊,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读书的。因为联大图书馆座位不多,宿舍里没有桌凳,所以看书多半都在茶馆里。不少人的论文、读书报告,都在茶馆里写的。汪曾祺甚至在茶馆里答过试卷。有同学,甚至把自己的洗漱用品都搬去茶馆,每天一起床,就去茶馆洗漱。然后在茶馆泡一天,这在今天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那个时代,茶馆是联大周围的风景,它们相得益彰,谱写了很多的故事,成就了很多的人才。

第三,泡茶馆可以接触社会。汪曾祺说,他对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生活都感兴趣,都想了解,这个泡茶馆有一定的关系,也为他写小说提供了很多的素材。

西南联大时期,学校办学条件特别艰苦,学生住的宿舍是土房子,学校的道路是土路,一到下雨天都泥泞不堪,学校食堂的饭食糙米饭,里面还有老鼠屎。在这样的环境下,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这和那个时期的那些名师,还有自由是分不开的。

汪曾祺写那时候的自己,不是个好学生,常逃课去看自己喜欢的各类书,每天晚上都是在系图书馆看到鸡子打鸣,甚至天亮了才回宿舍。他和住在自己上铺的兄弟,基本没有见过面。因为那个人早起晚归忙学习,而他是个夜猫子。

他说:如果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他不会成为一个作家。他大学时期看得那些乱七八糟的书,还有那些名师的教导,成就了日后的他。

联大的老师有沈从文、闻一多、朱自清、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等等,学校实行学分制,虽然自由,选择哪位教授的课都行,但是也要修够学分。

这里面汪曾祺写的最多的是他的老师沈从文。大概也是因为沈从文在他成为文学家的路上,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沈从文教写作,写的比说得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候甚至比原作还长。除此之外,他还会推荐学生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的写法相近的中外名家的作品。所以他每次上课的时候,都抱着一大沓书,都是带给学生的。这种教学方法,汪曾祺先生十分推崇。现在看来,沈从文是一名创意十足的老师,他的教学方法,十分新颖,也培养了一些名家。

学生习作写得比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极大的鼓励。经他的手寄出去的稿子,不计其数,他为学生寄送的邮费,加起来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大都把原稿的纸边踩去,只剩下纸芯。稿子发表之后,稿费寄来,他必亲自为学生送去。汪曾祺说自己在昆明期间写的稿子,几乎无一篇不是他寄出去的。

这让我想起来,之前看的沈从文和张兆和婚后的生活,沈从文对金钱没有太多的概念,所以很多时期,家人的日子并不好过,张兆和十分不理解。这大概是文人式的粗放吧。

但是沈先生的惜才爱才,不过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十分难得的。

除了沈从文,写到徐志摩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带了一个很大的烟台苹果,边吃边讲,这在今天的课堂上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肯定会被人拍到传到网上,然后引起轩然大波。闻一多先生的课,同学们可以抽烟,因为他自己在开讲之前也会点燃大烟斗。他讲授的古代神话,深受学生们的喜欢,工学院的学生为了听课,甚至会穿一座城来听他的课。这也是对他课堂魅力的充分肯定。

提到金岳霖的时候,说他养了一只大斗鸡,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子上和他一起吃饭。他还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子和石榴送给他们,他再去买。这里可以看出他的率真和随意。

西南联大的这些名师,每一个都那么可爱,对待学生耐心宽容,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看书,热爱教学,在那个特定的艰苦的时代,他们是时代的风景,时代成就了他们,他们也成就了时代。

从汪曾祺先生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联大的几年,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可以肆意地看自己喜欢的书,听喜欢的教授授课,自由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那个时期,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爱看书,没有手机和电脑的干扰,反而更有利读书,做学问,所以成就了那么的人,留下了那么多的故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南联大时期,为什么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