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这周读的书是《人生有何意义》,作者胡适。书中一篇演讲,读完很有感触。算是契合我现在的心境和感受。
文章的名字叫《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是胡适在1932年6月27日发表的一个演说。当时日本已经占领东三省大半年了,胡适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
书中开头两段就讲了大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后面临的两种堕落:

    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所用非所学,往往所学无用处,
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混官做。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决
心得人,也不免心灰意赖,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况且学问是要有相当的设备的:书籍、实验室、师
友的切磋指导、闲暇的功夫,都不是一个平常要糊口养家的人所能容易办到的。没有做学问的环境,谁又能
怪我们抛弃学问呢?
    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少年人初次与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
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
一回事,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考炼就融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
了。抱着改造社会的梦想而来,往往是弃甲曳兵而走,或者做了恶势力的俘虏。你在那俘虏牢狱里,回想那少
年气壮时代的种种理想主义,好像都变成了自误误人的迷梦!从此以后,你就甘心放弃理想的人生追求,甘心
做成现代社会的顺民了。

值得庆幸的是这两点我都不符合。我现在每天下班后依旧坚持读书、学习。并且已经开始在业余时间着手实现自己的梦想了。我可不想一直是现在这个状态啊,太low。
人和人的差别,不能看他工作的时候,要看他在下班后做什么。胡适在这篇演讲中也讲: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这句话是胡适在讲关于“发展自己一点非职业的兴趣”中说的,看来职业并非必须自己的终极追求,自己的挚爱,职业可以仅仅作为养活自己、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手段。
人真正的价值也许确如胡适所说,是在职业之外的。我现在在业余学习算法、写东西、看文学、心理学类等杂七杂八的书,跟我的工作没有任何联系。
我这人性格古怪,可不想老老实实的顺着公司的规则走,这种被动的感觉,让我觉得总有人在卡住我的脖子。所以,也许工作之外才是真正能提升我价值的时候。
当看到胡适上面说的两个堕落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自己有点庆幸,至少我还在坚持每天学习。我常常在想,十年,坚持在业余主动学习,会学多少东西呢?难以想象,那就以身试法,十年后看喽。
头脑的武装越强大,主动权越多啊。大概一直坚持学习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生命中会有更多的主动权。
有些人说,你看你每天坚持学习,现在怎样了呢:不光单身没对象,薪水还是是同学中最低的,住的房子也是最破的。看了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呢?能挣钱吗?
学习又有什么用呢?
以前我会觉得自卑,困惑,犹豫,忍不住会跟他们理论,现在呢,微笑之,然后继续看书学习。价值观不同,不必非要争个你高我低,搞不好还会伤了感情。更何况,我找不到不学习的理由啊?
现在周围的同学好像人生开了挂一样,各个活得风生水起,只有我最惨。有时候我也在想:我的人生啥时候也能开个挂啊?
胡适在那个复杂的年代还能语重心长的教育毕业生们坚持学习,离开学校也要坚持研究学问,让此时此刻住在狭窄、昏暗出租屋里的我又有了坚持学习的信心和动力。现在生活再艰苦,起码没有枪鸣炮响,起码不会饿肚子,不用担心哪天上街会被鬼子被打死。
能够每天下班坐20分钟地铁去大学安心的自习 ,我还奢求什么呢?我还困惑什么呢?我还怀疑什么呢?我还犹豫什么呢?埋头读书就对了。积累到一定程度,终会爆发,将我推向自己的重点。
最后,附上胡适演讲的结尾,这结尾当场就给坐在自习室的我来了一剂强心针。致那些虽然工作了,但是下班后还在坚持学习的人:
**
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