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99%的鸡汤只等1%的灵感

文丨宝哥

自认为是一个集求知欲和好奇心于一身的耿直boy,我日常70%的时间在微信里(当然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౪◔)搜集各类干货从各方面来提高自我;活跃于各类微信群、线上培训、推荐书单等等,微信里的文章不是干货都一律不看,对这种浓缩的硬知识有了一种近乎病态的追求,买本杂志希望有干货,去现场听场演讲希望听到干货,在网上看一档娱乐节目,要有干货,否则感觉自己遭到了愚弄,直到我看到这篇文章后:

最好的干货其实根本不用耗尽心力去追求,他们一直唾手可得,就在教科书里。换句话说,如果你真的苛求干货,最干最硬的教科书一直都是最好的选择。而如果你看到这句话就立刻找出了(可教科书太晦涩,看起来太累啊)这样的理由,说明你并不像自己表现的那般苛求干货,你苛求的可能是(我刚刚可是吸收了干货哟!)的感觉,更何况这感觉往往还是错觉。

——选自 梁欢《我说的不一定对》

哇擦!看完我整个人都不好了٩͡  [  ๏̯͡  ๏  ] ۶毁三观有木有?想起以前有人骂郭德纲太三俗,相声没有教育意义,观众都被带坏了,郭说:“少来这套,你来的时候就是那个玩意儿!”还好不是说我,因为我还是一个善于总结和反省的耿直boy(读第二遍不自觉读成直男。。。)以下是干货总结:

1.干货跟鸡汤的性质一样

鸡汤告诉我们「美好未来一定会来」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于是端着99%的鸡汤等待1%的灵感,闹呢!干货顶多是鸡汤里面的鸡肉,多撑两小时,回到现实还是会饿的。道理都懂,用在我们自己身上不一定都对,然而我们缺少的却是验证道理的行动。

说得干货一点,可以这样说:“任何实用型的书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一本理性的作品可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但是实际的问题却只能靠行动来解决。”——《如何阅读一本书》

2、干货太多却没有灵感

上面说了我70%的时间用在找干货上面,关注了322个微信公众号,都是我认为有干货的号,每天看到晚上两点多,白天要把豆瓣、知乎、贴吧挨个看上一遍,整一个探测器,搜罗了好多知识点,时间管理方法,技能速成等等,看的时候觉得好棒,难得一见的干货,如饥似渴的看,心想看完之后肯定功力大增,就等着笑傲江湖了!但最后的结果是看得头大,脑子一片空白,然并卵,依然没有洞见。这难道这不是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创伤么?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说:“一切要简化!简化!再简化!”不要指望干货会给你带来多大的改变。

说得干货一点,可以这样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3、如何保持洞见

人跟人之间差异还是很大的,在15世纪的时候,人们以为太阳都是围绕地球转的,但有个流比人提出来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结果大家都懵逼了。如今看到太阳从海平面升起的时候,会情不自禁的说:“日出了!”但如果有人说:“地转了!”肯定会被说成傻逼吧。今天刚好是地球日,保护地球人人有责!(接的好生硬 ̄▽ ̄///)

最后的干货:真正导致人与人之间知识水平差异的,往往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随着知识的增多,建立联系的收获也会越来越大。怎么讲?

大部分人满足于既定的任务和日常的生活,不愿意去深入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而有一部分人却在别人停止思考,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事物习以为常的时候,仍然积极的探索答案。

哈哈,干货到这里,就等灵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有99%的鸡汤只等1%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