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人都是产品经理1-2章>>重点记录

产品是什么:

<1 产品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的结果,即“过程”

的结果。

<2 在经济领域中,通常也可理解为组织制造的任何制品或制品的组合。产品的

狭义概念:被生产出的物品;产品的广义概念:可以满足人们需求的载体。

<3 产品就是用来解决某个问题的东西

全世界的第一位产品经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美国宝洁公司-麦古利

第一章

行业的进化典型的传统行业互联网,软件行业

行业形态成熟行业新兴行业

产品形态与成本结构实物虚拟物品

生命周期几年几个月

盈利模式单一卖产品赚钱多元盈利

用户心态花钱买免费用

在产品经理的工作中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信息不足以决策。

第二,时间不足以安排周密的计划。

第三,人员不足以支持工作强度和难度。

第四,资金不足以自由调配。

这一段很有趣

<1 官方说法 需要全面负责产品的整体实现过程。

私下交流

因为产品经理这个职位比较新,所以具体要做哪些事情没有开发人员、测试人

员明确,于是,干多干少全凭自己决定。

事实真相

具体的职责不清楚,就意味着事情多起来没个谱,任何与产品有关的事情都可

以是你的,总是闲不下来。

<2 官方说法 需要能承受压力、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综合素质要求高。

私下交流

看到这条就怕了吧,产品经理做的很多事情都是更看重质量而不是数量,所以

很难用工作量和工作时间来衡量绩效,经常好几天没什么产出也很正常。这时

候你可千万别崩溃了。

事实真相

可是,产品的任何方面、团队里其他人做的任何事情如果出了问题,产品经理

都很可能要背黑锅。

<3 官方说法 对市场发展趋势有敏锐的洞察力,辅助决策公司战略方向。

私下交流 你真的可以决定公司产品长什么样。

事实真相 产品当然是老板生的,你也就是给它化个妆。

<4 官方说法 需要很强的沟通能力,出色的团队合作精神。

私下交流

有很多机会展示你的想法,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利用工作机会认识公司里几

乎每一个人。

事实真相

你总是某个产品的信息交换中心,也是各方共同挤压的对象,哪边都不得罪真

是一门艺术。

<5 官方说法 关注业界动态,对互联网产品兴趣浓厚。

私下交流

因为你要了解行业的最新资讯,做竞争对手分析,所以需要不断去各种网站注

册、试用,老板无法判断你是否在冲浪或瞎逛,全凭自觉。

事实真相

这样时间久了是很痛苦的,整天被那么多垃圾产品恶心,自己做的产品看太多

了更觉得恶心……

第二章

用户研究,需求采集的过程,都会有如下几步:

明确目标、选择采集方法、制定采集计划、执行采集、资料整理,然后进入下一步的需求分析阶段。

定性

|

用户访谈|可用性测试

|

说----------------------------------做

|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定量

<1 定性的说 用户访谈:

第一,“说”和“做”不一致的问题。

第二,样本少,以偏概全的问题。

第三,用户过于强势,把我们往沟里带。

第四,我们过于强势,把用户往沟里带。

《软件观念革命:交互设计精髓》书中说道

► 避免一组固定的问题:固定的问题会让被访者产生被审问的感觉,我们应该准

备好问题清单,但清单只起一个引导作用,并不用照着读。

► 首先关注目标,任务其次:比用户行为更重要的是行为背后的原因,多问问用

户为什么这么做。

► 避免让用户成为设计师:听用户说,但不要照着做,用户的解决方案通常短浅、

片面。

► 避免讨论技术:特别是碰到一些略懂技术的用户,不要与其纠缠产品的实现方式。

► 鼓励讲故事:故事是最好的帮助设计师理解用户的方法。

<2 定量的说 调查问卷:

问卷调查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 太多的量,用户看到就不想继续进行下去了!

调查问卷的客观性、多份问卷之间的独立性,可以有效避免上述问题,但其容易

出现的问题在于:

第一,样本的偏差,即样本与想了解的目标用户群体出现偏差。

第二,样本过少的问题。

第三,问卷内容的细节问题。

<3 定性地做 可用性测试:

和用户访谈、调查问卷一样,可用性测试也有其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如果可用性测试做得太晚(往往在产品将要上线的时候),这时发现问题

也于事无补了。

第二,总觉得可用性测试很专业,所以干脆不做。

第三,明确是测试产品,而不是测试用户。

第四,测试过程中,组织者该做的和不该做的

<4 定量地做: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的常见问题

第一,过于学术,沉迷于“科学研究”。

第二,虽然数据不会主动骗人,但我们经常无意或有意地误读数据。

第三,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单项需求卡片的理念: 产品的需求工作不只是需求分析人员的事,而是涉及63页图

产品的每个干系人的义务,至少得参与“采集”的过程.

需求编号(可由需求人员填写) 需求类型(可由需求人员填写)

包含“采集时刻 + 采集者”信息 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等

来源( Who) (重要信息,方便追根溯源)

产生需求的用户:最好有该用户的联系方式等信息

用户背景资料:受教育程度、岗位经验,以及其他与本单项需求相关经验

场景( Where、 When) (重要信息,用来理解需求发生的场景)

产生该需求的特定的时间、地理、环境等

描述( What) (最重要的信息)

尽量用(主语+谓语+宾语)的语法结构,不要加入主观的修饰语句

原因( Why) (需求人员要保持怀疑的心,很多时候理由是假想出来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以及采集者的解释

验收标准( How) 需求重要性权重( How much):

(如何确认这个需求被满足了)

1. 尽量用量化的语言

2. 无法量化的举例解释

满足后(“ 1:一般”到“ 5:非常高兴”)

未实现(“ 1:略感遗憾”到“ 5:非常懊恼”)

需求生命特征( When) 需求关联( Which)

1. 需求的紧急度

2. 时间持续性

1. 人:和此需求关联的任何人

2. 事:和此需求关联的用户业务与其他需求

3. 物:和此需求关联的用户系统、设备,以及其

他产品等

参考材料 竞争者对比

在需求采集活动中的输入材料,只要引用

一下,能找到即可

按照“ 1 分:差”到“ 10 分:好”进行评估:

1. 竞争者对该需求的满足方式

2. 用户、客户对竞争者及公司在该需求上的评价

AB 测试。基于大用户量比较合适,比如有一个按钮不知道是放页面的左边好,还

是右边好,而我们有 10 万用户,那就先随机挑选少量的用户发布这个按钮, 1000 人放

左边,另外 1000 人放右边,然后过一段时间分析结果,再决定剩下的 98%用户该怎么

办。很明显,这也是让用户直接参与了设计,这样低成本的方法让很多传统行业的同

学羡慕不已。

注意: 听用户的但不要照着做!!!

注意: 听用户的但不要照着做!!!

注意: 听用户的但不要照着做!!!

重要事情说三遍

明确我们存在的价值: 用户跟福特要一匹更快的马,福特却给了用户一辆车。

一个是用户需求,一个是产品需求。而这中间的转化过程,就是这节的主题——需求分析。

用户需求 VS.产品需求

用户需求:用户自以为的需求,并且经常表达为用户的解决方案。

产品需求:经过我们的分析,找到的真实需求,并且表达为产品的解决方案。

需求分析:从用户提出的需求出发,找到用户内心真正的渴望,再转化为产品需求的过程。

伟大的需求分析师,可以无视用户想要的东西,去探究他内心真正的渴望,再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或者说是用户真正需要的东西,这就是本节标题的意思——我们存在的价值。

满足需求的三种方式 : 改变现状 降低理想 转移需求

确定需求的基本属性

需求属性 属性说明

编号:需求的顺序号,唯一性标识

提交人:需求的录入 PD,负责解释需求

提交时间: 需求的录入时间,辅助信息

模块:根据产品的模块划分(一般来说,根据人类记忆的特点,产品有 5±2 个模块比较合理,如果超过7 个,你就要考虑重新划分,甚至增加一个基本属性叫“二级模块”。)

名称:用简洁的短语描述需求

描述;需求描述:无歧义、完整性、一致性、可测试等

提出者:即需求的原始提出者,有疑惑时便于追溯

提出时间: 原始需求的获得时间,辅助信息(原始需求的提出时间,区别于提交时间,这是个辅助信息。)

Bug:编号 将一些 Bug 视为需求,统一管理

需求的种类:

分类: 可以分为“新增功能、功能改进、体验提升、 Bug 修复、内部需求”等。

层次: 把需求分成“基础、扩展(期望需求)、增值(兴奋需求) ” 三层。

我自己经常从“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的角度去理解:雪中送炭是基本功能,对用户很有用,产品缺了这个功能根本跑不起来,比如 E-mail

系统里的“收发邮件”;锦上添花的功能是指非必须的,用户有时用得到,有的话会给用户的使用带来方便,比如在发 E-mail 填写收件人的时候,系统根据你输入的内容自

动提示你曾经发送过邮件的联系人

需求的商业价值:

需求属性 属性说明

重要性:重要程度,辅助确定商业价值

紧急度:紧急程度,辅助确定商业价值

持续时间: 持续时间,辅助确定商业价值

商业价值: 商业优先级,不考虑实现难度,群体决策

需求的实现难度:

工作量:

开发量:开发量是非评估不可的,我把它叫做“初评”,允许误差,并且会要经验丰富的人来评估,通常是技术经理,或者系统分析师、架构师

需求的性价比:绝对不能因为某个需求的实现难度很小就马上去做,也不能因为另一个需求的实现难度大就不做。

性价比 = 商业价值÷实现难度(简化为开发量)“不要试图满足所有用户”, 一切皆看性价比。

公司部门的划分

<1 按产品线划分的团队对产品本身是有利的,产品经理权力更大,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资源有保证,产品规划不容易被动改变。

<2 按职能线划分的团队对多个产品间的资源共享有利,可以让资源流向更需要的地方,保证对核心产品的投入,但是效率不高,由于产品规划的决策需要在更高层面上敲定,单个产品的发展速度会有所降低。

资源战争两种组织结构,给我“一攻一守”的感觉,鲶鱼效应使产品经理和设计师们更抓狂地为产品的发展而苦苦思索,这是一件好事。

<鲶鱼效应>即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其实质是一种负向激励,是激活员工队伍之奥秘。

<1 准备出发:把需求打个包

做项目,终极目标就是:多快好省 即范围大、时间短、品质高、资源省。

第一,“ 需求打包”最好打包类似的功能点。

第二, 需求依赖,功能互相之间有依赖关系。功能与人力资源之间的依赖关系。

第三, 需求的粒度大小问题。经验是,在需求列表里出现的任意一行,工作量最好不要超过“ 5 人天”。

<2 战场:产品会议

<3 武器:商业需求文档

BRD: Business Requirement Document,商业需求文档。

MRD: Market Requirement Document,市场需求文档。

PRD: Product Requirements Document,产品需求文档。

商业需求文档包含:

项目背景

商业价值

功能需求描述

非功能需求描述

资源评估

风险和对策

少做就是多做:情愿把一半的功能做到尽可能完美也不要把全部功能都做成半吊子。越来越觉得当发现一个功能可有可无的时候,甚至只要是没有强烈的理由要做的时候,要明确的选择:不做!现在我们可以自我安慰了——少做就是多做!

四两拨千斤:电扇吹空盒子故事

尽可能多地放弃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人人都是产品经理1-2章>>重点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