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1-4(心理专栏)

#杨海莎分享#    4

      今天我学习的是武志红老师[得到]心理学专栏chapter2-4和2-5《本我、自我和超我》《我,一切体验的总和》两节,此处想分享一下“现象场”这个概念。

      罗杰斯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宗师,倡导“成为你自己”(be yourself)。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诠释,“我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看似简单,实际别有深意。弗洛伊德的本我、超我、自我理论深入人心,但仔细想想,我们的人格中哪一块是本我,哪一块是超我,及自我呢?根本没有。本我超我自我这个人格结构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是怎么回事,但心灵不能就这样简单粗暴地被分成三块。罗杰斯则认为“自我”的定义要特别强调“体验”二字。定义一个人是谁,要看他的体验而不是思想。

      罗杰斯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现象场。现象场就是一个人的体验和时空等环境因素的结合。比如幼时学游泳,围绕这个体验就会有一个特定的现象场。当时我在哪学游泳,谁教我游泳,我是否不敢下水被谁强拉下去,最后学会时周围是谁,TA反应如何……只有深入了解一个人的关键体验,还有这些体验发生时的现象场,你才能真正了解这个人是谁。

      如果你只是去理解这个人的本我、超我和自我,或者理解我说的“自我的五个维度”,那你并不能真正了解这个人,或者说,你根本碰触不到这个人。

      美国有一个心理学家,他发展了一个很有趣的相亲测试。这个测试设计了几十个问答题,要求相亲者在相亲中完成,最后,再让每一对男女四目相对,专注地看着彼此4分钟。最后的结果是,任何两个人都可能爱上彼此。

      需要说明的背景是,相亲活动中的这几十个问答题,全是对一个人生活历史的调查,而且调查的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关键事件,比如你什么时候上的小学,你在小学中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等等。

      其实这个活动体现的就是罗杰斯的理念,体验是认识一个人的根本。而关于其中的现象场,一定要具体化。必须把一个体验发生时的现象场勾勒出来,一个人的记忆才会被提取,而深度体验才会被唤起。

      这样一来,我的体验就会被你看到,就相当于,我向你敞开了我自己,而你把我作为关系的中心,听到我的体验,我就感觉,你给了我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等等,我认为这就是爱!

      相反,也是一样的。

      可以用这个理解来解释一下相爱的过程。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常常是几个月、几年,甚至一辈子去了解彼此的体验和现象场,他们又同时拥有彼此的现象场,和共同的现象场,这就是爱产生的过程。

    心理学家对短时间相亲的设计,就是把这个可能漫长的历程给浓缩了。

    长程精神分析治疗,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只是精神分析师不向来访者敞开自己的现象场。

      这个事情也让我有了一个特别根本的联想:任何两个人如果全面了解了彼此的体验,都会爱上对方,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如果“我”能懂得任何一个人的全部体验,就会发现,“我”和“你”,是一回事。所谓“我”爱上“你”,其实是通过“你”来看见“我”的一个过程。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的。

一如鲁米的诗:

我为什么要寻找他呢?

我不就是

他吗?

他的本质透过我而显现。

我寻找的,只是我自己!

也许最后这些探讨,一些朋友会觉得晦涩了一些,但你至少可以试试,如果你想了解谁,可以好好地去了解他的现象场,碰触他的深刻体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开卷有益1-4(心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