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思维(二)——互联网的前世今生

​什么叫“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跨界)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摘自百度百科)

万物皆可互联,互联自成生态。所以互联网的每个环节都是新的,思考的第一步就是串联所有事物。周老在书中提出的互联网思维: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的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其中免费的意思是“羊毛出在猪身上”,免费是为了获取用户流量,而获取流量的成本自然会有人来买单。颠覆式创新不是创造新事物,而更多的是微创新,比如细节上的优化、带来惊喜的用户体验。

“互联网+”又是什么?

关于这个名词的专业解释:《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是由国务院在2015年07月01日成文,发布于2015年07月04日,其发文字号为国发〔2015〕40号,主要围绕“互联网+”进行讲述如何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来自百度百科)

“意见”里谈到了互联网的几个特性:开放共享、创新、跨越。我把“意见”里的“互联网+”大致列出: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几乎每一个点都能对应到现有的互联网产品,我这才联想到一个被选择性忽略的问题:每一个企业,都基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才能更好地发展,文件内容改变了我对政府的偏见,请原谅我的肤浅,也希望大家能认真看一看这些政府文件。

经常听到的Web2.0到底是什么?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正是web2.0,也许你能感受到它的一大特点——UGC,人们通过各种社交和非社交平台,贡献者自己的价值,学习着新的价值,再转化为自己的价值。

Web的定义从技术层面上看,架构的精华有三处:用超文本技术(HTML)实现信息与信息的连接,用统一资源定位技术(URL)实现全球信息的精确定位;用应用层协议(HTTP)实现分布式的信息共享,其本身是一种典型的分布式应用架构。

Web的发展史到现在呈现出两个阶段,正向第三阶段延伸:

Web1.0(信息共享)是网站到用户的单向行为,即网站给用户提供内容。代表站点为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

Web2.0(信息共建)是加强了网站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即网站内容基于用户提供,诸多功能也由用户参与建设,实现了网站与用户双向的交流。典型代表有:博客、社交网站等。

互联网何去何从?

微软提出web3.0概念,并且已经申请多项专利,web3.0网站内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交换和互动,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类。用户可以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网站上使用。

互联网之父、HTTP和HTML的发明人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在1998年提出了语义网(Semantic Web)的概念,并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了相关论文,语义网被认为是下一代互联网即Web3.0的发展方向。

目前互联网上的信息绝大多数都是以 HTML 格式承载的,需要将网站背后数据库中的结构化信息编码渲染为人类可读的信息,在这过程中浏览器并不知道网页内容的真正含义,只知道如何渲染。这就有一个非常大的局限:真正在互联网上能够被共享的信息绝大多数都是半结构化的 HTML 内容,但机器又难以理解,所以现在各种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内容的处理,力图让机器还原各种数据之间的关系,更智能地加以组织利用 。(本段部分摘自知乎@顾轶灵)

同时,虽然Web已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Web是面向人的即很多繁琐的过程都要用户参与。面对海量的网页数据,人们准确全面、快速便捷地获取到有价值信息的难度越来越大。

语义网是一种使用可以被计算机理解的方式描述事物的网络,它的基本思想就是让机器或者设备能够自动识别和理解万维网上的内容,自动化地处理、集成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数据,使得Web信息获取更为智能便捷。

我理想的Web3.0是信息的个性化和云计算带来的网络化(云存储、云编辑等),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个性化系统,基于自身的所有数据产生独特的一套生活、娱乐、工作等虚拟化信息系统,你看到的每一个东西都是符合你兴趣或习惯的,并能根据后续行为进行调整。每个人的价值或个性都会挖掘并展现。

全文完。最近在看《大数据时代》,且人有些浮躁,希望藉此沉寂一下。

PS:李善友荐书台湾翻译的繁体版《世界观》

浅谈互联网思维(一)在这里:http://www.jianshu.com/p/b73a8faaaffd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互联网思维(二)——互联网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