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四大声腔系统的简单比较(一)

本文参考文献及资料:《中国戏曲精粹·豫剧》

                                    于会泳《腔词关系研究》

                                      《豫剧名家系列讲座》

豫剧,众所周知的河南地方戏曲剧种,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现分为四个系统,即祥符调,沙河调,豫西调,豫东调(一说三个系统,即祥符调,豫西调,豫东调)。

从源流上说,豫剧属于梆子戏,因此上人们都说它风格粗犷、朴实醇厚、爽朗有力,但其实细分而言,豫剧中的这四个声腔系统的风格是趋向不同的,下面笔者将就音乐艺术风格对四个系统简要做一个比较,如有遗漏或错误之处,敬请指正:

祥符调

祥符调发源于河南开封本地,是历经千年的“中州正韵”,也是最纯正的河南剧种。沙河调,豫东调和豫西调都是从祥符调这里分流出去的,因而祥符调贵为“豫剧母体”。

旋律上,其走向基本都是上行,装饰音较多,速度较快,富于起伏变化;调式上,以1宫为主,类似于西方调式中的大调式;音区上,调值很高,因而须采用中高音区演唱(即小嗓演唱);题材上,以才子佳人的戏居多,尤其突出闺门旦、小花旦的戏份;风格上,欢快活波,古朴典雅。

关于祥符调的代表人物,人们也许时常会想起的是陈素珍老师、闫立品老师、桑振君老师,其实还有另一位祥符调的优秀大师—宋桂玲,由她主演的《抬花轿》唱腔圆融俏丽,娇而不艳,吐字清晰,尤其是“府门外三声炮花轿起动”这一段,宋老师扮演的一身红妆、声音清脆的新娘子,可以说是我童年对豫剧最美好的记忆了。

尽管贵为豫剧母体,但祥符调目前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一是剧团少,目前河南省的大部分剧团都以唱豫西调、豫东调为主,缺少演出平台;二是传承人少,著名豫剧演员王希玲曾说“年轻人都嫌它(祥符调)弯弯多不愿意学,实际上它十分好听呐。”一句话,让人觉得心酸不已。


沙河调(本人对其了解较少,欢迎补充)

沙河调,也称豫南调,大致源于河南周口、漯河一带,公认梁振起为其创始者(一说梁振启,年代久远,无从考证)。

旋律上,偏向于平静稳定,速度缓慢悠长(部分专家认为沙河调中也有河南坠子、越调的成分);调式上,以5徴音为主;音区上,采用中音区演唱(即真假嗓结合);题材上,多为叙事性强的剧目,如《二龙山》、《雷音寺》、《串龙珠》;风格上,韵味丰厚,稳重悠扬。

沙河调的代表人物以儒雅生角儿为主,如张三旺,刘法印等。个人对于张三旺比较熟悉,他是豫剧生角泰斗王素君的弟子,也是正宗的沙河调传人。看过他的《麻风女传奇》,张饰演的陈禄琴,一张嘴锦心绣口,听不出真假嗓的相互转换,只觉得是一个中原书生在念诗文,不疾不徐,娓娓道来。

就目前的状况看,沙河调的发展十分不顺,它比祥符调面临更为窘迫的问题:后继无人,缺乏平台,缺少资金。究其原因,我想大概是沙河调的剧目不大能够迎合大众和媒体的主流审美,他们只知道《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或者《程婴救孤》,却鲜少有人看过《雷音寺》、《黄鹤楼》、《麻风女传奇》。其次我猜想剧团内部也存在着些许矛盾问题,包括资金、人才、设备问题。总而言之,演出沙河调剧目的主创人员任务十分艰巨,为了传承,需要坚持下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豫剧四大声腔系统的简单比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