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儿时看过的那些书

       我出生于1987年,父亲早早得接了班,当了工人,在当年有着不错的工资待遇,所以是村子里比较早就买了电视的人家。那时候,国家正在各种扫文盲,所以不管什么节目都有字幕,电视成了我的启蒙老师,很早就把汉字给认全了,为读书出了不少力。

       每年开学是我最高兴的时候啦,因为会发很多课本,发了书一个星期就看完了,没书看了,爸妈在城里又不怎么回来,也不像是会花钱买书给我看的(狠狠吐槽下)。邻居有个堂弟,他跟爸妈一起生活,除了各种各样的玩具,还给买各种童话故事,然后每次都被我骗来,看完了不来要也不还回去,就这样霸占了小男孩不少书。

       比较喜欢的是一套《格林童话》,有上下册,有拼音,故事也比较简短,最长不过1000来字,里面有各种女巫,各种公主和王子,现在想想估计都是城邦国家吧。虽然结局都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期间的过程无比曲折,富有艺术性。童话总是爱憎分明,那好便心地善良,那坏的便狰狞邪恶,让人倾佩的是王子为了公主总要冒着生命危险跟怪兽搏斗。在现代社会,这种付出其实非常难得,很多人连恋爱都要考虑风险收益,步步为赢,不肯吃亏。

       当然我还是个从小就看“黄色小说”的人。因为实在是没书看了,要是叔叔阿姨家有本故事会和知音之类的,那就很高兴了,里面的内容里总也少不了“两个人抱在一起”等隐晦细节,特别是鬼故事里,书生好像总是等着女鬼上门来跟他相亲相爱。后来发现,男女之间的感情也是油盐酱醋茶之类的生活必需品,酸甜苦辣,多姿多彩。

      小学时候啃得最有品味的一本书就该是《新华字典》了,那时候厕所还是老式的木厕所,茅坑上门的板子很宽广,除了放厕纸还能放《新华字典》。所以我就一边拉屎一边看书,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看了好多遍。这书编的是真好,有词组有例句,又很通俗易懂,比后来那边厚厚的汉语词典要好看很多。

      后来小学里添了个图书馆,也就1间20来平的屋子里放了几个书架,大概也就几百本杂书吧。手黑的我,就拿到了一套《福尔摩斯探案集》。这书那是真好看,极好地培养了我的逻辑思维,什么演绎法/推理之类的,通过一些细节去推敲因果关系,反反复复地看,恨不得人生理想都从科学家变成了侦探。

       小学时最难以下咽的书要数各地自编的爱国教育读本了,除了凿壁借光/高山流水/割袍断席等传统道德教育外,还有类似于县志之类的介绍。现在我对这个小城的历史和名人依然还了如指掌,为什么叫做乌伤,朱丹溪是干嘛的,戚家军又有什么渊源等。

        再大一点到城里上学了,每天有点零花钱了,最喜欢路过的就是报刊亭了。那时候我最爱的是《小小说》和《微型小说》,几百个字,就把一个故事讲述地淋漓尽致,主要特点在于偏重的讽刺意味,初看不觉得,细细地品了,那真是人间百态。也体会到语言也是会“骗人”的,表面的意思和背后的深意往往截然不同。这类型的小说加深了我对社会的理解,虽然不至于做走近路的人,却也是心中了然的。

       小时候没书看有没书看的好处,那就是舍不得扔书啊。没书看了,就把以前的书翻出来,隔三差五地重新再看一遍。结果就达到了孔夫子“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反复加深的印象让记忆和清晰。现在有了手机电脑,也要下一些书在无聊时可以消遣。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也曾经发生在别人身上,书籍是一条体验不同生活的道路,让你无论何时都不觉得孤独。

你可能感兴趣的:(说说儿时看过的那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