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密法篆刻讲堂十八章法三

疏密法篆刻章法之三

疏密法篆刻讲堂十八章法三_第1张图片
疏密法篆刻讲堂十八章法三_第2张图片

看到这两方印,大家就知道我们今天讲的疏密法与上一讲介绍的均布法的区别了。与我们上一讲讲到的均布章法正好相反,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疏密法,其特点是每字占相等大小。印文有疏有密,不求匀称,而是笔画多的字,任其刻的较为密一些,而笔画少的字,则任其刻的疏。有些字缺空一部分也听其自然。有人所谓“疏处能走马,密处不容针,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大概就是这种章法的最佳写照。但是疏密要自然,不要太过于做作。

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疏密法篆刻讲堂十八章法三_第3张图片
疏密法篆刻讲堂十八章法三_第4张图片

“张千秋”印是我们昨天讲解均布法时用到过,我们再看今天的“郑千秋”印,两个印的“千”字,一个根据笔画的多少而略微压扁,使得占据小一点的面积,而今天的“郑千秋”印的“千”字则与“秋”字同样大小。这就是最简单的疏密章法。两方印章在给人的感觉上就大大不同了。“张千秋”印显得更加的稳重,方正,而“郑千秋”印则多了一些变化。疏密呼应,给出的留红也更加突出了“千”字的弯曲变化。

我们再来看一方“浙派篆刻”开山鼻祖,“西泠八家”之首,清代书画家、篆刻家丁敬(1695—1765)的“两湖三竺万壑千岩”印:

疏密法篆刻讲堂十八章法三_第5张图片

其中的“两”、“湖”、“竺”、“万”、“壑”等字都采用了笔画较少的篆法(或者减笔篆法,我们在后面会为大家介绍,何为减笔篆法,如何减笔画),特别是“万”字,刻成“卍”,笔画减的更多,并以“卍”作全印的中心。这样,全印显得均匀稳重,疏密有度。

又如清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1829~1884)的几方印:

疏密法篆刻讲堂十八章法三_第6张图片
疏密法篆刻讲堂十八章法三_第7张图片
疏密法篆刻讲堂十八章法三_第8张图片

笔画众多的如“汉”字、“学”字、“镜”字等,刻的较为密集一些,而笔画少的“山”字、减笔之后的“居”字、“之”字,虽然笔画少,刻的也较为疏散,但是,整个印面文字虽然疏密悬殊,但是并没有不匀称的感觉,这就是作者的高度技巧。

疏密法篆刻讲堂十八章法三_第9张图片

赵之谦除了众所周知的书画篆刻上的成就之外,还是个收藏的大家,藏书秘册甚多。家有藏书楼为“二金蝶堂”、“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上面这方“二金蝶堂藏书”印,也可以作为我们今日所讲章法的典范。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本印的疏处“二”字和“金”字笔画也是十分有力的,并没有让人产生疏松的感觉;而密处的“蝶”字、“藏”字、“书”字更是拥而不挤,眉目清晰。

但是过大的疏密,初学者不容易掌握。笔者建议大家可以从刻姓名印时开始自己实践体悟,并不断的提高。特别是可以学习一下赵之谦的“赵之谦印”,刻一方自己的姓名印,印文为“某某之印”。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之”字,如果你的印文的其他文字有了大量的曲、斜笔画,那么“之”字尽量横平竖直,或者如上面的“赵之谦印”一般,微微有一处斜笔。如果其他文字没有曲、斜的笔画,那么“之”字也是可以做一些文章的,不同形式的“之”字,不光在可以体现疏密的章法,还可以为因为增添许多生机、趣味。我们举几个例子。

疏密法篆刻讲堂十八章法三_第10张图片
疏密法篆刻讲堂十八章法三_第11张图片
疏密法篆刻讲堂十八章法三_第12张图片

“林森之印”比较明显,“森”字较为密,且笔画比较直,那么在转折的地方加入了圆润的转角,而“之”字,更是别具特色,不仅仅为疏处增添了动感,也与“印”字的笔画呼应。这方印也是比较明显的右下密,而左上疏,右上和左下则在疏密之间的设计。这也是疏密章法的一种典型的应用。

我们再看看如下的几方不同时期比较能体现疏密章法的印章。

疏密法篆刻讲堂十八章法三_第13张图片
疏密法篆刻讲堂十八章法三_第14张图片
疏密法篆刻讲堂十八章法三_第15张图片
疏密法篆刻讲堂十八章法三_第16张图片
疏密法篆刻讲堂十八章法三_第17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疏密法篆刻讲堂十八章法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