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
今天大概想了一篇文章,但想的还没有很通畅,所以先把想到的大概写一下吧。
今天出门,突然发现柳树也绿了,花也挑在了树枝上,昨天好像还不是这样。
有点不太敢相信一夜之间真的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无边光景一时新”的一时之感竟能如此迅速。
回来之后看了几篇文章,发现时间过去了两个小时,一下子跳起来,因为还有些学校的东西没折腾完。等我从一篇英语阅读抬起头来,发现距上次看表已经过了三个小时。
时间过去的快的让我难以相信。
我如此喜欢冬天,因为冬天的景色一成不变,无外乎是枯树、冰河、雾气、与时而的乌鸦叫。
但我今天才意识到我对于春天竟然有些恐惧,因为春天的一切都是在变化的。去年的此刻,正是初三忙到手忙脚乱的时候,我日日扛着晚上要复习的东西,拖着跑了八百的沉重的腿,一点点地往家挪。总会看到夕阳下,桥头我要拐弯的地方的一棵桃树。
我第一眼看见它,觉得我撞见了满眼的美。夕阳昏蔼,粉色立于枝头。我会在备忘录里记下今天桃树的样子——
这样的记录陪伴我走完了中考。
每日与每日皆是不同,不同之间我惶恐地计算着时间的流逝。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一切都是瞬息之间。此刻的我已经不同于上一刻的我。如此论调常被用于心灵鸡汤,但其实细想却真的有些可怕。
这世间没有永恒。
3.25
“痴及局外”
(从九点到十二点蹲在椅子上写完的…至今最长的解读。一定要看啊!!!)
3.26
今天上学路上,看着嫩绿的柳树和星点的桃花接着思考昨天的文章。
我不能像兰亭集序一样,只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必须要想到一个至少能开解自己的理由,这大概是写作者的一部分责任所在。
我想着,昨天想到了“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兰亭集序和前赤壁赋之间的某种联系大概也是这一点。“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一切想不通的东西都会随时间流传,流传的载体正是文字。
我忽然像豁然开朗一样,觉得这是唯一可以开解我的理由——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唯有文字是亘古不变的,文字中的情感也理应世代流传。所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其中的“明月”,在我看来便是文字。
这是一切写作的根本冲动。情感的共享,情感的延续。
所以,面对无法消解的“死生亦大矣”,作者想到用文字记录,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3.27
今天磕风波,感觉一打开,敲下标题,就一瞬间找到写东西的感觉了。风波写了两遍,这是第三遍,我终于找到那种说人话的感觉了……
因为烦躁并没有想提纲,直接下笔反而思路更顺了,想起我曾经的我与妙玉的故事也同样如此。
哎也是一件挺神奇的事情了。看来习惯的力量竟然如此强大啊。
风波
3.28
落霞与孤鹜齐飞
3.29
今天上滕王阁序,感觉,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其实我也说不清楚是哪怪怪的。
首先对于他们回答问题表示略微地着急。我得动用我的毕生所学在脑子里把他们的逻辑连在一起,再和我之前想到的做对比,看看有无共通之处。
发现一个昨天没有发现的点。颜色。我昨天就像个傻子一样,在这句里面找颜色来回来去找不出来。今天司机往黑板上一写这两句话,我突然就意识到,这两句原来就自带颜色。包括昨天也有一处想的有问题。秋水共长天一色也应该是与落霞颜色一样,是一片紫红。
我简直是无从评价我昨日的智障行为,怎么会漏掉这么重要的东西,怎么会把这么明显的东西搞混。
大概是,思维固化了吧……
不舍得往昨天的上面改了,所以就放在这里好了。
包括从昨天到今天,都觉得这句话与他命运的暗合简直是惊悚。如孤鹜般的一生,却轰然掉落于水中。之前听说过天妒英才,一般诗人写出千古名句后都会不久后去世,包括“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也是如此。
还有一种说法,落霞是飞蛾,孤鹜是孤雾,即使有种种理由说这种说法不对,但是万一真的如此,我们的一切解读与想象就都是错的了。
想到之前和司机的探讨,苏子究竟是与客对话还是与自己对话,我们曾经达成一致的一点是,深究对我们来讲其实没有太大意义,只要文章能带给我们安慰和美感就够了。
所以这里也是一样,我们在解读和分析中,对比不同的诗句,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其中的成长与享受是不能通过其他任何方式所能得到的。
3.30
好又到了一周要结束的时刻了。
今天又是讲滕王阁序,又感觉有哪里不对,但是我已经疲于思考了。
我想过一段时间再思考这件事。因为我感觉我又开始囿于固有思维转不过弯了。
这应该是我从红楼到滕王阁序的几千字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了。
我最近觉得自己挺厉害的。能这么笔耕不辍还丝毫不厌烦。这样其实很好。
在面对一篇课文时,自己的分析真的是最重要的东西。这样的时候,自己的情感是最单纯的,因为只代表自己个人,而没有其他人的干扰。这样的情感也最充沛最真实,和作者的联系也会最紧密。因为任何一篇千古流传的文章的作者都是用同样充沛真实的情感写作的。
所以在面对一篇文章时,要让自己和作者同步喜怒哀愁忧惊喜。
感觉今天这一篇是这周里写的最草率的一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