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聆聽內心的聲音 | 讀《與神對話》第一卷第一章

注意聆聽內心的聲音 | 讀《與神對話》第一卷第一章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每當我因需要做出重要的選擇而猶豫不決時,只要耐心地、仔細地聆聽,就定然會有一個發自內心的聲音,有時它很響亮,有時則很細微,但無論何時它都很決絕。往往我會選擇這個聲音所做的決定,而日後的事實證明,這正是我要走的路。《與神對話》第一卷扉頁上的那句話“最偉大的提醒者並非他人,而是你內心的聲音。”我很認同。

盡管如此,當我閱讀《與神對話》這本書時,依然抱持著保留的態度。這的確不是一部與宗教有關的作品,但是無法完全擺脫宗教的思想。我很欣賞書中提出的一些觀點,但我建議在閱讀時暫且拋開“宗教”的束縛,這樣也許更容易理解和接納書中的“神”以及“神”的“旨意”。

“起到控制作用的思維永遠是思維後面的思維――不妨將其稱為‘誘發思維’。
所以你若是懇求乞討,你將來體驗到你想要選擇的東西的几率就會變得非常小,因為所有祈求之後的誘發思維是,你現在沒擁有你想要的東西。這種誘發思維變成了你的現實。”(《與神對話》第一卷,p.016)

誘發思維,令我想到了“起心動念”。無論起心動念的內容是什麼,當我們在心裡生發出這一念頭的那一瞬間,它就變成了現實。所以,無論心理學也好,佛學也好,都特別強調我們要去覺察和追溯最初的起心動念,即誘發思維,往往問題的癥結和根源就在於此,我們卻還不自知。

人類行為在最深層次上無不受到兩種情感(怕或愛)之一的驅使。人類所有的想法和行為,不是出於愛,便是出於怕。
怕,是收縮、封閉、攫取、跑開、隱藏、獨吞、傷害的能量。
愛,是擴張、開放、贈送、停留、敞開、分享、治療的能量。
怕用服飾裹起我們的身體,愛讓我們赤裸地站出來。怕粘住和抓緊我們擁有的一切,愛送走我們擁有的一切。怕糾纏,愛鬆手。怕激怒,愛撫慰。怕攻擊,愛改變。(p.023)

我記得在上心理學“奇蹟”課程的時候,老師特別講解了一個非常普遍的心理模型,這個模型的最核心一層是“特殊性”,其次是“匱乏感”,再次就是“罪疚懼”。這裏,我們不妨把“怕”替換成“恐懼”。恐懼和愛,的確是我們想法和行為的兩個原始動力。無論行為的表層已經演化到了何種程度,若像剝洋蔥一樣把它偽裝的外衣一層一層剥下来之後便会发现,藏在最深處的動力往往是恐懼,恐懼自己無能,恐懼被拋棄,恐懼被放棄,恐懼孤獨,恐懼不被人愛,恐懼死亡,恐懼分離等等。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恐懼的對象,我們往往沒有勇氣面對它,更甭提將它袒露出來赤膊相見。於是我們掩藏、逃避、閃躲、壓抑、遏制、偽裝、攻擊、攫取、糾纏……用盡手段和心機,無非是為了絕對不要暴露內心深處的恐懼。

然而,越不暴露越感到恐懼,好像黑暗,越害怕黑暗,黑暗變得越深。如果能夠化暗為明,恐懼才有機會被愛取代。

雖然我們的行為也基於愛,但是大部分情況下是出自一種自私的、個體的、狹隘的愛,若能用智慧把它轉化為廣博的、慈悲的大愛,那麽會生髮出巨大的、無法評估的療愈的能量。

別去評判其他人走過的業力之路。你永遠走你的路,同時允許別人走他們的路就可以了。
無論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你都要避免先入為主和自以為是,因為每種境況都是禮物,每種經驗中都隱藏著財寶。(p.040)

讀到這裏時,我看到的就是兩個字“接納”,接納自己,也接納他人。我們不具備佛陀的智慧可以看清每件事的來龍去脈,每個人的前世今生,所以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就會少一些誤會和傷害。無論順境、逆境,無論順緣、逆緣,都是修行道上的資糧。更何況很多事情的發生、很多人的遇見,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是我們要的結果。如果能擺正心態,那麽這所謂的結果也不是終結,而是可以轉化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注意聆聽內心的聲音 | 讀《與神對話》第一卷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