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的人生态度《济群法师》

长时间以来,因为种种原因,使得很多人对佛教会有很多误解。因为这种种误解,影响我们对佛教的认识。在差不多十年前,我做过一个系列讲座:《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主要针对当前社会对佛教存在的误解,比如佛教是消极还是积极呢?佛教是悲观还是乐观呢?佛教是禁欲还是纵欲呢?佛教是重生还是重死呢?佛教是无情还是多情?等等,一共列了七八个问题。时过境迁,我想这些问题还是很有现实意义,我重新做了一些深入思考,提出来和大家分享。

消极和积极代表着我们对人生、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同时也包含着我们对人生和对世界的一种态度。当我们说到消极的时候,我们会将两个词联系在一起:消极、厌世。消极这个词其实本身应该属于一个中性词,其实它无所谓褒贬,但是如果把消极和厌世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消极就变成一个贬义词,那么,消极、积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价值观不一样,对消极和积极的评判标准不一样。它的褒贬事实上是和具体事件是有关系的,也就是说我们有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人,对消极和积极的褒贬都会做出不同评判。

消极和积极的产生,我想有几个因素:首先呢,悲观和乐观是有关系的。在佛教的论典里经常会出现,一种叫做断见,一种叫做常见。断见就是把人生看得很虚无,常见就是把人生看得非常的实在,那么根据这两种错误的观点,就会建立人生的这种悲观和乐观的两种认识,然后建立起一种消极人生和积极人生。

消极和积极的产生,也和我们人生经历有关系。这种积极和消极,事实上它属于一种比较肤浅的、来自于个人的一种经验,一种经历。我们的经历、经验,总是随着我们世间的生活变化不定,所以我们人生这种消极和积极,往往也是变化不定的。

再来看看佛教,很多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看法呢,我想这种看法形成,大概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出家的制度引起的,其次,就是从佛教徒的生活方式上引起的误解。

认为佛教是消极的,还有第三方面,是从佛教徒为人处世的态度所引起的误解。佛教讲究要修忍辱。忍,其实就是一种不对立、接纳,但并不是说不解决问题,当你接纳了之后才能在不对立的情况下,才能更智慧、更心平气和地去解决问题。因为忍就是不竞争、不斗争的一种处世方法,也很容易引起社会大众对佛教产生一种消极的印象。

所以世俗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看法,其实不是没有道理。但错在哪里呢?错在标准有问题。结论是对的,标准是错的,所以结论也自然是错的!

应该如何正确了解佛教到底是积极还是消极呢?

首先我们说到消极,其实就是没有作为、厌世,这是消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但是学佛的人是不是厌世,没有作为呢?其实不是的。真正学佛的人他是非常的有作为,因为他有着更高的人生追求。

佛教徒是有目标的,例如儒家讲究要立志,佛教讲发愿,就是愿力,我们看到每一位菩萨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佛陀,他们在因地上都发了非常崇高的愿望。每一个佛教徒,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佛教徒,成为一个大乘的佛教徒,在尽未来际的生命中,遵循这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不懈的努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实在没有理由说佛教是消极的。

我们学佛的人,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承担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什么呢?那就是文化的传承。我们不论是从基于自身需要出发,还是基于这个世界芸芸众生的需要出发,我们都要去传承一种觉醒的文化,去传承一种智慧的文化,我们只有传承了这样一种智慧的文化,我们才能够完成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为了传播佛法智慧,为了人类能够走出生命迷惑的泥潭、走向觉醒,有多少高僧大德,为法忘躯,九死一生。他们消极吗?他们简直再积极不过了。

而且,作为一个佛教徒,认识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之后,还需要努力地去修行。比如菩萨道要修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每个项目都要努力地去修行。

每个生命都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迷惑的层面,一个是觉醒的层面。我们学佛的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法门,去战胜自己,战胜贪婪,战胜仇恨,战胜愚痴……

修行就像一个人跟一万个人打架一样,要战胜我们无始以来的串习,就必须精进,从迷惑的生命中走出来,走向觉醒。所以说,真正的佛教徒是非常积极的。

悲观还是乐观,这也关系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态度。在现实的人生中,有的人比较悲观,有的人比较乐观。在哲学上也有悲观主义、乐观主义,像叔本华、尼采,就是属于悲观主义哲学的代表。

悲观主义哲学家他们对人生有深层的思考,像叔本华,他多少也受到佛教的影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认为佛教一定是悲观的。但事实上叔本华他对佛教的认识,是肤浅的,是片面的,是不完整的。

乐观的人通常就会把人生看得比较实在。有的人因为人生的境遇比较顺利,所以他会比较乐观。这种乐观其实是很肤浅的,麻木的,这种乐观一旦遇到挫折马上变成悲观,所以这种乐观是靠不住的。

还有一种是智慧的乐观,所谓智慧的乐观,就是我们知道事情都有两个方面。现在的心理学,有积极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积极的心理学,它凡是看问题,都能从积极的方面去看问题,看到好的一面,这个是比较有智慧的乐观。

悲观和乐观,其实都有深和浅的两个层面。深层的悲观主义,事实上就是来自于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

德国的一个谚语说:“人生如果只活一次,那就等于没活。” 我们今天的人类,不管是比尔盖茨也好,无论多高的权利、多大的事业,如果说人生只活一次,那几十年的光景过去之后,整个生命就会进入到一片沉寂的状态,什么都没有了。这样的生命状态,它的意义在哪里呢?

有的人是需要有意义才能活着,也有的人不需要有意义也能活着。有的人,意义很好打发,有的人,要找到一个意义很不容易。

普通的人,对人生没有什么思考,要找到一个活着的理由很容易:生个孩子,做个小事业,就欢天喜地了。

而对于一些比较有思想的人,他很容易看透这些东西的短暂性和虚幻性。在这种情况下,他需要找到一种活着的理由到底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生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不容易找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也就容易产生一种悲观的情绪。

佛教说人生是苦,它是立足于我们现在这种凡夫的生命,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的生命。这种生命状态,从本质上来说是痛苦的。这里说的本质,指的是迷惑和烦恼,这是一台不断制造痛苦的永动机。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生命的本质是自由和快乐的。因为迷惑烦恼我们才有种种痛苦,如果摆脱了迷惑和烦恼,生命就会回归到一种自由和快乐的状态。

生命有两个层面,有迷惑的层面也有觉醒的层面。世间人对佛法的认识,多半是偏向于佛教中所说的否定的这一面,这种负面力量否定的这一面,所以很多人会认为佛教是消极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佛教徒的人生态度《济群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