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单亲家庭”

陈皮朵娃文字原创,欢迎转发,转载请联系本人授权!


关于万世其表的孔子,古往今来,已有够多的文献记载,但仲尼之所以能成为孔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拥有一位擅长亲子教育的母亲。

孔子母亲,名叫颜征在,此女15岁时,被嫁给一个66岁的老头。这老头叫叔梁纥,艳福不浅的他,据说人品出众,博学多才,兼会武功。不过既然都66岁的老头了,天知道前面的赞誉之词是不是别人的马屁之词,可能关键就是因为其正任陬邑大夫,春秋时期鲁国的陬邑,就是如今山东曲阜东南的一个小镇。别看陬邑是小地方,也正是小地方,出头人物更容易被人仰视。总之老头子叔梁纥,在他66岁时娶进了15的小姑娘颜征在。

但叔梁纥其时已经有了一妻一妾,原配施氏夫人一口气生了九个女儿,这女流滔滔,让孔老爷子极其不爽。妾室总算给生了个儿子孟皮,却是跛脚的,按照周代礼制,残疾不能立为嗣子。于是小女子颜征在,是背负着使命,责任重大地嫁进孔家,并终于让叔梁纥得偿所愿,拥有了聪明健康的儿子。

所谓“无后为大”的继承人忧虑,应该只是孔老爷子一个人的忧虑。在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了,年轻母亲颜征在,虽然携有孔门优良继承人在膝下,但也无法让家主母施氏所认同,孔氏家族人口众多,经济衰败而关系复杂,各种矛盾此起波伏,最后的矛头无一不指向弱势的孤儿寡母们。这对于孩子,无论从身体、心情还是世界观的成长,都是诸多不利。

颜征在以退为进,带着儿子和已失去生母的庶儿孟皮离开夫家,移居阙里。阙里是当时鲁国的首都,政治经济繁华,文化典藏丰富,各种流派名师荟萃,不说别的,就这环境也显然证明颜氏携儿出走的卓见和正确性。

孔子小时候,玩耍的方面很奇葩,不喜欢官兵抓强盗之类的低级游戏,而是喜欢“常陈俎豆,设礼容。”就是把祭祀时存放供品用的祭器摆列出来过家家,颜征在因势利导,有空就陪儿子一起玩,那些枯乏的敬香、祭酒、行礼、祝祷等贵族的社交礼仪,孔子都在玩耍中就娴熟于心了。

为了生活,颜征在开办了托儿所性质的私塾,自编发蒙教材,让儿子跟小伙伴们边玩边学。二千多年前,即使出生于饱学之家,有着丰富学识和素养的女子,此举不说骇世,也是相当惊俗的,颜征在算的上是史上最早的幼教开山者。作为单身母亲,她也不溺爱孩子,为儿子将来能自食其力,她让儿子做过仓库管理员、图书管理员,也做过牛倌、羊倌、砍柴、挑担等等粗重的工作,在学习和劳动过程中,孔子总结出不耻下问的经验,逮谁喊谁师傅,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不光文化、写作、操琴样样精通,也学了果腹之艺,再也饿不着。所以孔子成年后回忆自己“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十七岁时,积劳成疾的颜征在去世!

有孔母,方有孔子。因为有一个善于家教,肯让孩子吃苦的母亲,一个单亲家庭穷困的小子,才能一步步垫高人生台阶,成为孔子。30岁时的孔子,已是响当当的学者。有了名气,就有了资质,他开始创业办学堂,收徒授业。家学有承,继母亲的幼教鼻祖之后,孔子成为了私人办学的老祖宗。

孔子的思想,基本核心就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做人和做统治者的行为规范和目的。孔子在世期间,周游列国推广他修身治国的主张,但结局非常失败,平民肯定接受不了他的主张,因为跟稻米无关,用体力者觉得用脑子想这些,是吃饱了撑的,所以据说孔子迷路时,曾遭遇老农奚落。而统治者们对于这个滔滔谆谆教导他们“把权力关在笼子里”的老头腻烦的要命,根本懒得多听。

不过,懒得多听,不是不听,多少还是听了的,只是孔子生前恰在春秋向战国转型时期,各统治者都明白“仁爱治人”,谁听谁倒霉,打架大家都知道,道理平常可说,开打之时,谁心软谁完蛋。到了孔子身后,统治者们各个坐稳江山,可以搬出一张温文敦厚的脸面了,孔子就被一个个英明天子所推崇了。

孔子其实对主政者的素质要求很严,他的治国学说基本是严肃劝戒当政者的。对统治者他主张“仁”的基础上有“德”,要求主政者必须“修身”,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对于平民,孔子提出的则是一些从细节做起的基础素质上的要求,比如他看到有些人家对祭祀这种家常礼节,做是做了,任务观点草草应付,既不诚意也不美观,所以他要求,无论家庭穷富,食物贵贱,要在操办的心意和手工上做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要求不过分。用白话来说,就是“做人不要太随意”,点滴做起,洁美诚敬。

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说,总结到底就是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认为,这是对统治者提挟而出的儒家学说的一种抗礼,但有失偏颇。统治者都是脑瓜精明之人尖,当然不会全盘推出孔子学说,他们只会掐头去尾择出他们所需要的那一部分灌输于民,所以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尽管如此,我们应该可以理解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含义,并不完全是统治者给臣民所灌输的那样。此话的本义是做人做事要各司其职,担负责任。用简单粗暴的解释就是:皇帝和臣子,就像父与子,做爹不要为老不尊,熊孩子不要无法无天。

是后世的当政者,越来越把孔子的学说抽枝拔条,最后衍义成了对百姓的教条。所以本文后半部分,已经是题外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子的“单亲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