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股和胸比脸蛋重要,内心强大比什么都重要!

好的生命,是有事做,有人爱,

有问题可想,有选择的自由。

——古典

屁股和胸比脸蛋重要,内心强大比什么都重要!_第1张图片

文丨旧故麻袋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写的名著《在轮下》里有说:“面对呼啸而至的时代车轮,我们必须加速奔跑,有时会力不从心,有时会浮躁焦虑,但必须适应,它可以轻易地将每一个落伍的个体远远抛下,甚至碾作尘土,且不偿命。”

屁股和胸比脸蛋重要,内心强大比什么都重要!_第2张图片

很多人认为《得到》是对当下年轻白领最有价值的一款知识类APP,害怕被社会抛弃,需要学习更多知识的年轻人蜂拥而至这一平台,我也算是蜂拥中的一份子。下载《得到》APP已有些日子了,一开始只听些免费的小版块,不敢拿钱去订阅专栏,一是不知道该订阅哪个专栏,因为喜欢的老师实在是多,适合自己现阶段听的专栏也多;二是怕自己订阅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钱花的没去向,得不偿失。

好在后来经学习小组(微信有个自诩为“学习小组”的四人群)的建议:每人订阅一个大家共同喜欢的人,然后知识共享。那就表示自己虽然订阅了一个栏目,我却能得到四个栏目的知识点,这笔买卖绝对不亏,所以二话没说就订了。

我订阅的是薛兆丰老师的《北大经济学课》,其他三位订阅的分别是万维钢老师的《精英日课》、李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古典老师的《超级个体》。一开始大家很有激情的每日分享自己专栏的文章到群里,可后来慢慢的,由于大家工作较忙,事情交多,渐渐减少了各自的分享,到现在几乎没有人会在群里分享专栏文章,只是偶尔会分享一两篇自己觉得十分有意思的《得到》专栏文章。

果不其然的是,在大家还充满激情的那段时间我很积极的每天必听薛兆丰老师的《北大经济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甚至专门拿了一个本子记下每一节课的知识点,在这段时间内,我的确学习到了很多不同的经济学词汇和知晓了一些经济学逻辑,也能看清一些经济学解释下的社会现状,但自从渐渐少了分享和讨论的激情后,我也慢慢的减少了学习次数,一次、两次......有时候甚至一两个星期只听一次课。

不过,近段时间也不知怎的,我竟痴迷的爱上了每周的《得到》直播,每期直播都会有不同的老师来进行分享他的课程范围内的知识,当然罗胖这个“臭奸商”设置这一直播环节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收看直播的观众们觉得老师们的课程十分有价值,进而去订阅该名老师的专栏课程。直播过程中也会有负责该专栏的销售出来推荐课程,但好在这些功利性的结果导向丝毫没有影响直播的价值。

昨天听了古典老师的直播,我觉得有必要和大家分享。

屁股和胸比脸蛋重要,内心强大比什么都重要!_第3张图片

古典老师的直播主题是:你已经足够优秀,现在需要内心强大。我曾经也听到过一句类似的话,叫:你不必优秀,但一定要内心强大。古典老师是一位生涯规划师,所以他讲述的一些观点和传播的观念都与混迹在工作上我我们多多少少都有些关联。

他说很多人都低估了“自我效能”的概念,而自己感兴趣的事和物,甚至是自己的情绪,都是关系自我效能的一部分,自我效能提高了,内心也就会变得强大起来。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

1、记录自己的成就事件。每天睡觉前,记录自己一天中最有成就感的事,做一本“成就日记”,每天记录,当你失落的时候去看,你就会变得信心满满。

2、去接触有利于自己的人。

3、言语说服,当你想离开一个小城市的时候,你问爸妈或者当地的朋友都不是最好的方式,你更应该问大城市的同学,要找对知识系统。

4、调整自己的身体,只有强大的身体才能有强大的内心。

而在这段直播过程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点是:怎么成为一个做事情不后悔的人?

古典老师说我们很少有人认为自己是个体,随便问一个人,你想干什么?答案无非就是上好大学、找好工作、娶好老婆、生好孩子、孩子上好幼儿园,好高中......千篇一律,所有的这样的人都按照一个模板在生活,那不是你自己的生活,而是复制别人的生活,你要学会的是做你自己。

他说每个找他咨询的人都觉得自己的问题很难,自己的问题独一无二,其实人生的坑就那么几个,早就有人解决了,你要做的就是尽快的去学习,学会跨过那些坑,你就能成为“超级个体”。

如何做事不后悔?就是要认清“自我边界”,每个人都有一个圈,每个人遇事都可以自己调控。别人的事,老天的事,你控制不了,过去的事你也控制不了,但你能控制的是你自己能控制的方面。比如说一群人说你丑,别人说你是控制不了的事,而你的颜值是你能控制的事,你可以试着学习化妆,试着减肥,试着倒腾自己,万万不能陷入“为什么他们要说我丑”的死穴,这是没有“自我边界”的人通常会有的第一想法,这样就会使自己痛苦。真正内心强大的人,理应要知道边界外不可控,边界内可控。

他还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说在自己还是一两岁的时候,医生怀疑他有地中海贫血,当时得了“地中海贫血”就等于得了绝症,但是否得了这个病,医生还需要确诊,而确诊的方式就是那种特别痛苦的骨髓抽验。在医生快扎针的时候,母亲问医生:“这病能不能治?”医生说:“若真是这个病,治不了,最多活到16岁。”一听这话,母亲就阻止了医生扎针,说:“那不用验了,不能治我就当没病来养。”这也是认清“自我边界”的好例子,因为养育是母亲可控的事,但是生病是不可控的,母亲的选择是摒除那个不可控的可能性,尽量让自己多的掌握可控范围。

直播长达一个半小时,中间有段过程很想拿纸笔记下,但是跟不上老师节奏,又有订阅的冲动,后来还是想了想要理性点,过段时间手头充裕了再订。

当然直播的内容不止这些,我只是把记得的部分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共同进步。

最后,分享古典老师书里的一段话:如果你发现自己对某件事情突然感兴趣起来,先别着急去评价这会不会浪费你的精力,有没有偏离你的规划,是不是有足够回报,留出一段空间,先让自己顺着这个兴趣走几步。这也许是生活对你的提醒,也许在模模糊糊的兴趣背后,有一个全新的领域在等着你。

PS:之后若遇到比较有价值的直播,也会同样做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屁股和胸比脸蛋重要,内心强大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