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祝好,走上大道坦途,高歌带笑。

2017,祝好,走上大道坦途,高歌带笑。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猝不及防地来到了2016年的最后一天,几小时之后,便是元旦,2017年的第一天。

我们又要跨过旧年,来到新年,完成一个新与旧的交接仪式。

心里还是会隐隐期待着,虽然知道“一岁一枯荣”,得意与失志相随相伴,交替更换。可即便生活总不尽如人意,人生太多难以顺遂,明天不过只是生命里极平凡普通的一天,我们却依然,像迎接新纪元一般,期待着那些未知的重大事件。“或许,这一年与过去完全不一样呢!”心里有个小小的声音说。

所以我,沐浴焚香,虔诚肃穆地端坐到了电脑桌前,打算在尚且属于2016年的时间里,写一些话。就好像我小时候,每次开学前都会买一个漂亮的新日记本,小心翼翼地在扉页郑重写下名字和几行字。落尾处总是:你要加油哦!

大概我一直是个仪式感很重的人,对于处在节点的事情有着某种痴迷,也对一切节日有着莫名的好感。即便我不热心参与其中,但心里始终觉得: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的某一天,总会有些微妙的气氛感染自己。

我现在已经被这气氛感染了。

电视机里是闹哄哄的跨年演唱会节目,音响链接上手机正在播放“最喜欢的音乐”列表,我从32楼的窗外望出去看到了月光倾泄、灯火万家,隐约还听到了烟花“噼啪”绽放又瞬间消失的声音。

我就坐在这个氛围里,偷偷独享这一刻,一边敲下这些字。

算不上是年终总结,因为我压根不知道该怎样正确总结这一年。是诉苦卖惨呢?还是继续佯装积极乐观,笑着说“感恩经历”呢?

想了想,此刻站在这尾端,回望开头和中间,愿意对生活的无情和无常,掏心说一句“苦大不仇深”,算是我最好的道别。

觉得自己好像有点长进了,不仅仅是装逼越来越娴熟,哈哈。这一年,不再像过去的好几年间,自己几乎停滞了成长。每一个新年的钟声敲响时,上一年的余音还萦绕耳边,我就像站在一面镜子前,与过去一模一样的自己面面相觑。但今天,终于是看到了点不一样。

我的焦虑和浮躁终于少了些,对于自己想要和不想要的都清晰明了,我也似乎拥有了随时重新开始的勇气,对未来的恐慌已经很久没有来困扰自己。

刚开始, 不是这样的。

我清楚记得年初回来的时候,我坐在高铁上写了句矫情话:我啊,真的很害怕,一眼就能望到头的人生。

一语成魔咒。后来发生之事,似乎皆是向我证明:人生怎么可能一眼望到头呢?你连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都不知道。

想来自己确实太天真,所以生活要让我深刻领教何为“世事无常”。

最难熬的那段时间,每天都在经历着“一场希望一场空”,挣扎在纠结和痛苦中。无数个深夜里的辗转反侧,闭眼是噩梦,睁眼也是噩梦。无处安放的话和无时无刻的恐慌压得我喘不过气。可最后,也都默默忍受了下来,默默地、把它们烩成五味杂陈的浓汤,逼自己悉数咽下。尽管像咽下了千万根针,由着它们刺穿五脏六腑,但还是,被我坚强的胃给消化掉了。

一度绝望,对着生活的无常和不公忿忿不平。那些意外,被披上“命运”的外衣,成了我为自己的无能找到的拙劣借口。

王小波说:你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你的无能。

我将这句话奉为真理。

那些意外,看似巧合,可仅仅是这样吗?恐怕不尽然。那分明是早已埋下的伏笔。

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曾经被我侥幸逃避掉的问题,这一次,比以往更赤裸地曝露在我眼前,于是我无路可退、加倍偿还。

从前啊,不过是仗着年轻,可以理直气壮地用沙子堆砌美丽城堡,不在乎它是否坚固,内里是否空荡。当浪潮突然打过来,它被一击即溃,才剩下我独自面对一片狼藉。

“一朝风浪停,万事过眼云烟。”

现在,云烟早已散尽,只不过有些被吸入肺里,残存在了身体中。

但凡是经历,总会留下些许痕迹。差别只是,有的深,有的浅。

此时回过头去看,心下倒也坦然:这大概是生活给了我一个认清它、认识自己的机会。

我相信以前一定也有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机会,只是曾经的自己,颇有一种“无知者无畏”的傻逼精神。自以为是、遇到问题就逃避、知错会认但死不悔改、喜欢自我表达却不懂自我反省。

我过去太热衷自我表达,可通常剧本还没有准备好,就急着搭架子,登台唱大戏了。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那点演技展示给别人看,其实啊,连观众都没有。

为了表达而表达,表达完之后,思想依然停留最肤浅的层面,并没有任何意义。自我思考和反省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可即便我明知如此,到现在也还是停不了发朋友圈、发微博写东西来进行表达,沉迷于网络上的社交、互动。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George Levinger 有个著名的人际关系五阶段模型:相识(acquaintance)、关系的建立(build-up)、加固/延续 (continuation/consolidation)、恶化 (deterioration)、终止(ending)。

处于 一、二阶段的人,彼此之间是聚或离,都会觉得很自然,甚至不会引起自己的注意。进入第三阶段,关系虽不会恶化和终结,但却会被唤醒对“恶化”的恐惧。而第四阶的“恶化期”,往往会带来负面情绪,给生活造成诸多混乱。而讨厌混乱、无序,需要时刻感受到“控制感”的人,宁愿不进入第三阶段,以回避出现混乱的可能。

这个理论可用来解释一些人对亲密关系的回避,但也被我用来猜测:网络上的社交,基本是停止在前两阶段,我可以进行单方面的表达,与大部分人保持浅尝辄止的关系,获得浅层、持续的互动,以此来保持控制感,保持自我感觉的稳定。

可能这就是原因了。

原本只是想沉下心好好地反省,却仍然是,在自我剖析到一半的时候就急着表达,最后变成了无病呻吟的矫情。

心里面,沾沾自喜,又惴惴不安,并不痛快,却还要一直佯装洒脱。

朋友们过去也总这样说:你可真洒脱!

可自己心里很清楚,在自由洒脱的外表下,藏着一颗矫情敏感、过分较真的玻璃心。

对活着这事,我一直太过认真,总是争着看清、争着看透。

所以有时会受不了别人说“不要想太多”、“难得糊涂”、“差不多得了”这种话。

虽然也会羡慕这样的人,由于不多想,所以不动摇、不崩溃。他们不关心任何宏大的命题,对于深入而无用的思考绕道而行,缺乏同理心,可能到死都不曾发现过自我,思考过人生,就那么无知无觉、看似四平八稳地过了一辈子。

没有什么不好,我很羡慕。也曾开玩笑地说过:不要思考人生、辨别方向,避免自己产生虚无感和陷入混沌。

但也深知自己实在没法心安理得地站在一团迷雾里,却骗自己哪里都是方向,哪条路都能通到远方。当自己看不清的时候,往哪里走都是在原地打转。那些曾经将我困住的东西,还会再一次困住自己。

所以还是坚持“难得明白”,还是想努力地辨别,尽量避免重蹈覆辙。

冯唐说:年轻的时候喜欢透过现象看本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常将天地揣摩,希望终有一日妙理开,得大自在。慢慢长大,喜欢略过本质看现象,一日茶一夜酒,一次没有目的的见面,一场没有结果的邂逅,一群不谈正经事的朋友,用美好的事物消磨留不住的时光,所谓本质一直就在那里,本一不二。

或许自己还是太年轻,始终没有真正长大过吧!

好在如今也没有再执着于当个看透一切的聪明人,只不过是想让自己的疑惑解开一些。

想来很可笑,过去爱跟自己较劲,十分苛刻,卯着劲地追求自己并不具备的特质:be smart、be interesting、be different,追求一些浮于表面的东西。

现在有自知之明了,自知不是天赋型选手,只想对自己说:Be yourself ,Know yourself 。然后,继续认真生活。

最后,给自己这短短二十载人生写了一段结语:

吾,渺小存于天地间,二十有三年,即将本命。过往道途不算顺遂,但有挚亲爱友,扶持相伴,也幸有文字,聊以慰藉。生活给予诸多问题,从前草率逃避,如今正面迎敌。与之短兵相交,尚未丢盔弃甲,缴械投降。个性里诸多棱棱角角,因而活得磕磕绊绊。然,志不在成为圆融通达之人。平生志愿不多,野心不大,无非是:做想做事,爱可爱人。私以为人生虚无,万事皆缥缈,只愿活在当下,多积攒鲜衣怒马、熠熠生辉的时光,待到暮年,可供回味,如此,便无悔。

2017,祝好,走上大道坦途,高歌带笑。


作者:向暖

93年,射手座,逗比美少女壮士,

爱写字爱摄影爱唱歌。

现在要做聪明漂亮的小姑娘,

未来要做有钱嚣张的老姑娘。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祝好,走上大道坦途,高歌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