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巴黎

说到巴黎,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浪漫之都”、“时尚之都”,还是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如果有机会去巴黎游玩,你希望感受到什么?是浪漫的异域风情、时尚的衣着品味,还是美轮美奂的欧式建筑?

巴黎,巴黎_第1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村上春树曾说,如果当年坚持学钢琴,那么现在欣赏音乐的方式可能会不一样。同样,如果多了解一点巴黎的历史知识,那么感受巴黎的角度可能也会大不一样。

在《带一本书去巴黎》一书中,作者林达(一对美籍华人夫妇合用的笔名)带着雨果的历史小说《九三年》和满腹巴黎历史知识游走巴黎,写出来的游记也变得格外与众不同。

巴黎,巴黎_第2张图片
林达《带一本书去巴黎》

话说当初我从图书室挑出这本《带一本书去巴黎》,不过是想迎合蠢蠢欲动的出游念头。原以为林达的这本书只是普通的游记,可以轻松愉快地阅读,不料,我越读越觉得心情沉重,以致想要提笔写点东西都觉得思绪纷乱,不知从何说起。

可以说,这本与法国历史(特别是法国大革命这段历史)紧密结合的巴黎游记,刷新了我对历史的认知。印象最深的几个关键词是宗教、革命、民众、程序正义,而这几个关键词还是密切联系、难以分割的。

巴黎,巴黎_第3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游走在巴黎的大街小巷,看到最多的可能就是大大小小的各种教堂,知名的如巴黎圣母院、圣心大教堂、圣丹尼教堂、圣•谢荷曼大教堂等等,这些教堂不仅历史悠久,隐藏在背后的故事更加震撼人心。宗教迫害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历史上都是绕不开的话题。

巴黎,巴黎_第4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早在法国还不是一个国家的时候,强大的罗马人控制了巴黎地区,也带来了自己的宗教信仰。而当地的基督教也派出了圣丹尼和两个追随者在这片地区传播基督教义,建立教堂。起初或许是因为基督教势单力薄,不成气候,罗马当局并未引起重视。然而,突然有一天罗马当局就对圣丹尼他们大开杀戒,圣丹尼成了殉教者。后人为了纪念他,建立了圣丹尼教堂,还有以圣丹尼命名的小镇。

巴黎,巴黎_第5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这还只是宗教迫害的一个小小的开端。变强大的宗教团体往往忘记了曾经被迫害的历史,转而又去迫害其他弱小的宗教团体。当中世纪天主教成为主流教派的时候,他们对新教徒的迫害无异于是在重演当年罗马当局迫害天主教圣丹尼们的悲剧。而创立新教派的加尔文,也忘记了新教徒被屠杀、残害的悲惨命运,又在新教得势的瑞士,以异教徒的罪名,残忍杀害来自西班牙的神学家。

巴黎,巴黎_第6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宗教的真谛本应是传达善心,在历史上却发生了如此多的“你死我活”的宗教迫害事件,在作者看来,“今天的任何一个正在盛行的精神主流,假如有记忆、有历史眼光的话,就会从这样的历史中,获得一些教益。因而不把自己看得太大,也不把自己看得太正确。起码是自己要活,也让别人活。假如仗着人多势众,就要对别人斩尽杀绝,最后就可能遗祸自己了。”

巴黎,巴黎_第7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在法国历史上,除了宗教迫害声势浩大之外,最轰轰烈烈的事件莫过于法国大革命了。比起宗教方面的内容,法国大革命在历史教材中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即便当年学过的知识已经忘得七零八落,但是有一些背过的关键句子应该不会忘记,比如“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在三次起义中,人民群众都显示出了伟大的力量”等等,总之,历史教材中法国大革命的意义都是正面的。

巴黎,巴黎_第8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但是,在《带一本书去巴黎》一书中,林达从不一样的视角来审视革命,提出了与教科书上不太一样的观点。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代是波旁王朝路易十六掌权的时代,比起路易十四的野心勃勃、路易十五的昏庸无度,路易十六应该算是相对开明的君主了。但是先祖留下的烂摊子已经到了社会矛盾激化不可挽回的地步,路易十六可谓有心无力。

巴黎,巴黎_第9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大革命的导火索是1789年凡尔赛宫召开三级会议。路易十六试图按照惯例三个等级分开会场开会,结果遭到反对,很多一、二等级的教士、贵族加入第三等级的队伍,宣布自己是国民议会,要自行立宪。路易十六被迫同意开会制宪,然而巴黎的民众却在三级会议开幕的第五天,急不可耐地起义了。

巴黎,巴黎_第10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象征封建专制的巴士底狱被攻破了,法国大革命爆发了。但是谁也没想到,偌大的巴士底狱,在革命的前夕,总共才关了七名犯人。事已至此,巴黎人民已经在起义中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革命的暴风雨已经来临,他们无暇考虑太多,便开始疯狂的“私刑屠杀”。很多未经审判的各色“反革命”被巴黎人民推上断头台,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也未能幸免。

巴黎,巴黎_第11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大革命的势头愈演愈烈,发展到后来,但凡对革命没有贡献的人,都成了被治罪的对象,“没有最革命,只有更革命”,曾经把别人推向断头台的人,转眼又被更革命的人推向断头台。法国大革命中,著名的吉伦特派被“更革命”的雅各宾派全部推向断头台,而雅各宾派的领袖罗伯斯比尔最终也被“革命”。

巴黎,巴黎_第12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法国大革命的口号是“自由、平等、博爱”,能提出这样的口号确实挺“革命”,令同时代的大多数国家感到自叹不如。然而,“大革命中,有多少巴黎人民认为,掠夺贵族,把他们身无分文扫地出门,就是在实现‘平等’;对别人为所欲为,就是‘自由’;当断头台下瘀血浓厚,每晚引来成百的野狗在那里舔食和狂吠的时候,他们仍然有理由相信,自己是在宣扬‘博爱’,因为对‘敌人的残忍’就是‘对阶级兄弟的慈爱’”。

巴黎,巴黎_第13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在作者看来,过度美化民众是危险的。底层民众在长期的人类发展史中,在理性思维和精神文明的进程中,是属于“零历史”或“短历史”的状态,他们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理性,在强权面前他们是愚民,在弱者面前他们则是暴民了。试想,如果巴士底狱交给议会解决,后续将是一系列立法和执法的和平循环。

法国大革命结束之后,法国并没有马上稳定下来,政权的交替频繁,且以暴力政变为手段。直到颠簸了五个共和国,这场迟迟难以结束的、世界上最漫长的革命才算尘埃落定。

巴黎,巴黎_第14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在思考法国大革命“变味”的原因时,提到了一个词是“程序正义”。正是对程序正义的忽略,才会导致那么多未经审判即私刑处死的“民众执法”,才会导致动乱绵绵不绝。程序正义需要公平的法律予以保障,而公平的法律应当以保护当下社会的每一个弱者为目标,不论这个弱者是平民还是贵族。

巴黎,巴黎_第15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林达夫妇走在和平、繁华的巴黎街头,看到的却是那一处处或明显或暗藏的历史遗迹背后的故事,而且引发了无比深刻的思考。换作他人,想必只是浅尝辄止的走马观花吧!

对于巴黎,之前从来不敢有所向往,读完《带一本书去巴黎》,倒是生出几分渴望。如果有机会,也许我会带上这本《带一本书去巴黎》作为旅游指南,重访林达夫妇去过的不一样的巴黎。

你可能感兴趣的:(巴黎,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