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行业都会有这样一群人:乘风破浪,在大雾中发现新的风景;打破教条,置身领域高地,引领人们前进。设计领域也是如此,这个行业跑起来很快,而今天分享的蜕变法则,就来自那些领跑者。
以下采访均来自 [ 优设访谈 ]。
李静,百度用户体验部。
现在负责百度文库、阅读产品线的视觉团队,涵盖产品的PC界面、运营设计、无线方向视觉设计。在百度工作快4年了,曾经负责知道、百科、经验、文库产品的运营设计。
请问您在工作中的收获是什么?
李静:我觉得每个阶段收获都不同,最早是收获对设计的认知,对产品的理解。接着是如何与人更好的交流,如何说服别人,更好的推销自己的设计。现在我会和更多角色的交流,更多的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
为什么设计师和PM总是会有一些矛盾和冲突,大家是在怎么想的,通过沟通了解问题核心本质是什么,作为设计师怎么从自身的问题出发,让自己成长的更成熟。所以总结来说,我一直在向他人学习,学习他们身上各种各样的优秀的地方,以及一些我看到需要改进的地方,也会提醒自己注意。
您认为什么样的设计才是优秀的设计?
李静: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我觉得一个优秀的设计应该是能折射出设计师对自我的追求和态度。这个不好理解,也许很 多人会有很多具体的标准,我觉得那些也都很重要,比如眼前一亮,或者有品牌价值…但那些是行业标准,是外界推给设计师的,当然当自己还很迷茫的时候这些能 够学习,让自我成长。但趋从的设计会有瓶颈,就是大家做的越来越像,越来越没有自我。所以我觉得有自我觉醒的设计很珍贵。
您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和从业的设计师有什么的建议?
李静:对于即将毕业的同学,我的建议是多一些磨练吧,但是不要丢掉理想,坚持一定会有回报的,至少我觉得在我们的环境里是这样,结果导向鼓励年轻优秀的人脱颖而出,抱着混的心态是走不远的。从业的设计师,当遇到瓶颈的时候能找到自己最擅长和热爱的点,专注和深刻的思考理解。同时最好能走出设计的圈子,试着站在其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也许会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冯铁,曾经就职于NHN、百度、新鸿儒、光线传媒、新浪的著名设计师。
大家总亲切地称他为“冯叔”。作为早早入行的设计师前辈,冯叔的作品平衡、层次丰富、细节考究,相比于躁动下大家追捧的炫酷技巧,他作品中的设计思考更值得我们去品味。另外,冯叔多年的团队设计经验、系统的设计思考是他最重要的财富之一,是我等最缺乏也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正是因此,冯叔的经验之谈也许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和思路。
要成为优秀的设计师,除开勤奋、上进、坚韧、天赋这些众所周知的素质之外,还有哪些品质或者素质你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冯铁:在我周围有很多优秀的设计师,他们都在参与宏观思考,设计师在更高的层面应该具备推动力。推动力是设计师综合素质的极高表现,思考设计价值,甚至在更多的维度进行着项目推动,包括产品,运营等。
设计师对自我的客观认识也很重要,这能帮助你确认学习方向,假设你目前所关注的设计仅仅是美,那么美与不美是如何界定的?如何去考核美的级别?这个 标准仅仅靠每个人的喜好么?显然这种区分非常困难。任何设计都需要与目标符合,不然设计是没意义的,我甚至认为美观性只能占设计50%的比重。如果能谦虚 的对待设计,你试想一下,一套毫无内容,毫无目标的UI,无论多美,用户到底有多大的热情去每天欣赏她?更何况,你确定不了,她真的美。那么剩下的比重一 定在合理,舒适,内容,创意等方面,甚至推动力。
说说你设计生涯最苦闷的阶段吧,那时你如何度过的,那个阶段给你留下了什么财富?
冯铁:我并没有特别明显的苦闷期,我至始至终都相信努力与关注会带来结果,苦闷可能是思考的不够,这未必是态度决定的,很可能就是你作为设计必然要经历的过程,甚至很多其他的领域也是这样。入行的头几年,对设计认识不足,技能不足,系统性不足,这在我看来都正常,甚至你的审美力也需要长期积累,很多设计朋友觉得设计无法进行提升了,无从下手,其实这并不苦闷,在设计过程中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慢慢积累,不要操之过急,怀着敬畏之心对待自己的设计,总会过去。
我之前的职业生涯里有段经历看起来挺苦,我们穷尽全力都无法与韩国的设计团队持平,我们之间既有同事关系也有竞争关系,这应该很苦闷吧?不然,这种软竞争中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其实我特别感谢这个阶段带给我眼界跟知识的LEADER,一位资深的韩国设计人,还有那些韩国设计师们。这个阶段让我 认识不同的设计维度,严谨性,系统性,流程,架构,管理能力等。这个过程虽然苦,但不闷,而且让我跟很多身边的设计朋友都积累了很多设计财富。
米田,曾就职于腾讯大粤网任设计主管。
6年+设计经验,跨域达人。《主动的ui设计师》作者。
如何克服木有灵感的设计难题?
米田:相信创作人都会碰到灵感枯竭的时间,不可能一个人能长期稳定的保持灵感持续的爆发。如果某个人告诉你,他的灵感源源不断,估计99%是和你开玩笑。但是却是在没有灵感的情况下,有技巧快速找到灵感。
1)拥有灵感弹药库
灵感弹药库是什么意思?就是指能激发思考的文字、图片、音乐和视频等,前提条件在思考是你能快速的找到他们。这是什么意思?好比你看多非常多的东西,却在用的时候想不到他们来自于哪里。那么,这便不是完整的灵感库。
完整的灵感库=资源本身(是什么)+标签分类(在哪里)+重点摘录(怎么用)
2)利用思维脑图
理查德·巴克明斯特·富勒说:“要想教给人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就不要刻意教他们,而应当交给他们一种工具,通过使用工具培养新的思维方式。”
这是一种头脑风暴技巧,通过观念组合与分类的方法,制作思维导图来帮助我们构建大纲。思维导图帮助你用大脑自有的方式去思考,重组与处理信息。
我们将思想导图应用到任何事情上,大到写一本书到完成大型发布会,小到决定周末去哪儿游玩。
3)先动笔在纸上想想
每个案子前,都会得到一个需求。对于设计师,千万别小看这部分信息。代表需求方模糊的概念,尤其是描述的形容词。这块内容富含客户的情感需求。
纸上草图便是最快速验证想法的方式,用最低成本构思原型。如果熟练的话,基本能一分钟画出一个概念。相反,你能1分钟在软件实现什么?而且在手指触碰笔,与纸张摩擦的时候,更容易产生些奇思妙想。
说说你设计生涯最苦闷的阶段吧,那时你如何度过的?
米田:最苦恼的事情就是这个行业需要快速学习。刚入行的时候,基本了解Photoshop和Illustrator即可。而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仅仅倚仗这些工具已经远远不够。我自己度过瓶颈期的做法,就是多去看看设计领域外的人究竟在干什么。
上周去大学城交流,和某个初创企业的负责人聊到。使用他们云平台的普遍是屌丝级的程序员。因为免费吸引到很多年轻人使用,可是就有个奇怪现象,检测到大部分用户居然只是高中生。而且不少已经开发出过100万用户使用的产品。这什么概念?那就是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的下一辈会有更多变态级的专业人士出现,他们很多在高中阶段已经完成专业技能的初始化阶段,当真正进入社会后,其创造力比我们这代人要强很多。
我们会发现,一般在圈子中厉害的个人或群体都有一个共同点——乐于将自己的知识整理分享。看上去似乎与工作技能没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如果放在一两年时间看,确实差距可能不会太大,但是3~5年后的差距呢?试着看,很多人在起步阶段发布的内容可能也无人问津,久而久之,看到不少人的曾经耗费精力的BLOG慢慢荒废,很是可惜。
或许知识积累或成长就是如此,一开始可能热火朝天全身心投入,随着时间推移,单纯的热情不能维系长久的坚持。明确的目的,长远的规划应该才能使人看透路途的风景。目标够远,身边的大小事不会影响自己的心情。就好比,想不晕船的办法,老船员都会告诉我们,盯着海平面对岸那处遥远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