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鸡”的话题

关于“鸡”的话题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中国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关于鸡的文化也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若要把有关鸡的话题讲清楚道明白,实属不易,真还要拿出“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精神来。2017年农历是丁酉年。酉,处地支第十位,属鸡。丁酉年即为鸡年。鸡,繁体是“鷄”,从鸟,从奚,奚亦声。“奚”意为“世世代代”,长久之意。“奚”与“鸟”合起来也就是鸡的本义,即世世代代家养的鸟。自古到今,鸡与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人骚客有关鸡的话题更是长江之水滚滚来。鸡服务于人类,也得到人类的重视。司马迁《史记》记载,战国时代,著名的函谷关,开关时间就以鸡鸣为准。落魄而逃的孟尝君,面对大门紧闭的关口,担心后面追兵到,食客中有会口技者,学鸡鸣,一啼而群鸡尽鸣,骗开关门。“三声劲歌催人醒,梦里日子被我抛。”上学时,背诵过一篇《半夜鸡叫》的课文,周扒皮学鸡啼叫,目的就是让长工们早点起来干活。古代人们还视鸡为吉祥物、长命物,画在门上,贴在窗户上,甚至,以鸡血见证盟约,现在有些还保留和继承下来,如剪纸贴窗花,定守同盟等。汉人东方朔的《占书》上说:“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六畜,后造人。然而,六畜之中,鸡是唯一的飞禽,其他都是走兽。鸡还排在正月初一,一年的第一位,难道是人们常说的“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出处。也真的说,先有牲畜禽再有人,还是鸡比其他动物驯化早,不曾考究。我国古代鸡称鸡“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时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画鸡、剪贴鸡,还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可谓鸡在人的心目中有着相当的地位。

关于“鸡”的话题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不管古人说法是否正确,是否科学,有何道理何种原因,就此最符合自己的认识与感受。鸡可以养在房间屋下,与人近距离相处。狗猪羊圈在院中,牛马饲育在栏厩,距居室较远。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鸡的熟知多于其他飞禽走兽。尤其在我们家,在几十年的家庭生活里,在还能看见母亲忙碌的日子里,我们家与鸡结下了长长久久的缘,鸡也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话题。

关于“鸡”的话题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母亲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属鸡。属相和性格到底有没有关系,不得而知。可在母亲身上,看到的是,属相与性格,与性情有绝对的关系。母亲说,鸡的一生都是刨着吃、找着吃,“鸡”同“饥”,于是,她说自己就是鸡命,一辈子都要刨着吃,找着吃,不刨不找就要忍饥挨饿。对于没有文化的母亲来说,相信命。既然是鸡命,就要善待鸡,把养鸡的事不但做好还要做下去。母亲待鸡,亲如孩子、视为宝物。除了相夫管子,几十年间为鸡事奔忙操心,劳累辛苦枚不胜举。母亲在世时,我们家住在甘泉沟,山高院大,很适合养鸡。开始住的是土窑、土炕,后来盖了平房,睡的是床。每年,春风刚吹绿树叶,天刚转暖,母亲就开始忙碌。先是张罗鸡舍,鸡槽,鸡食。鸡窝一般就垒在窑洞窗户底下,用麦秸黄土和成泥,把半截砖头一层一层错位垒起来,一面靠着窑腿,两面留出小孔,一面留个大口,约一块整砖大小。晚上用最厚最重的砖或石头堵着,主要还是怕黄鼠狼偷吃。准备鸡食比较复杂,把从农民地里捡回的麦谷玉米打理干净,磨碎,喂鸡的时候,和野菜拌在一起,当然是菜多粮少。接下来逮鸡娃。逮,有两个意思。把受了精的鸡蛋收拾一块,等自家的或邻居家的有母鸡烙窝,用老母鸡孵鸡娃;再就是买。那时,卖鸡娃的很寻常,挑着两个大圆笼子,挨家挨户叫卖。装满鸡娃的笼子一放下,孩子们先叽叽喳喳围上去。满笼子的鸡雏,毛绒绒,象团团鹅黄色毛线,绵绵软软,柔柔弱弱,可爱极了,两条细腿,象两根火柴,颜色比毛色稍重,直直插在竹篦上,支着圆圆的身子,怕人似地茫无目的地相互挤着叫着,小尖嘴叫的时候向上张开,好看极了。小孩子们都围着笼子,期待着大人赶快挑拣,甚至在大人们的吆喝声中,悄悄的伸出手摸摸小鸡。那时很少纸箱,买回的鸡娃都放在篮子里,盖上旧衣服。鸡长得篮子里盛不住时,就往鸡窝里放。家里困难的时候,周围生态很好,养鸡基本上是散养。鸡以野菜、虫子或杂食为主,只要能上去的地方都有它们的影子。在泥土里,在草丛中,在乱石堆,甚至在垃圾堆,两只爪子不知疲倦地,麻利地交替着刨,再用尖而硬的嘴去啄,凡能吃的虫,菜,粮食颗粒等等,都往肚子里填,包括碎石沙,也吃下去。听母亲说,鸡长有化石胆,不怕消化不了。母亲养鸡,全家受益。不管谁过生日,都有一个煮鸡蛋,过年还有鸡肉吃,养鸡成了全家改善生活的唯一途径。母亲买鸡就像抓奖,如果抓到母鸡娃就算中奖。为了把鸡养大养好,母亲采用责任制,把鸡娃平均分给让孩子们,主要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踩踏,培养我们的责任心,做事要细心周到。我们把鸡娃分得可清楚了,大小胖瘦,高矮黑白,一眼就能认出是谁的。若要听到母鸡“咯咯嗒”一叫,母亲心里就乐开了花,让孩子赶快到鸡窝收蛋。母亲到年跟前开始总结孩子们的表现,其中谁把鸡娃管的好坏,谁给鸡捡了多少麦子苞米野菜等都是夸奖和批评的缘由。我们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如对老母鸡哺鸡娃,“三十天不出鸡——坏蛋”“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杀鸡给猴看——杀一儆百”等等,印象都很深。 看着老母鸡领着一群小鸡满院子觅食,闲得无聊就去抓小鸡,谁能想象母鸡的反应十分强烈,两个翅膀扎起来,伸着脖子扬起头,象俯冲的战斗机,摆出决斗的架势,若看到小鸡被抓,顷刻迈着急促的小步往对方撞去,最有力的武器是她那尖尖的嘴。每当和小朋友们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自己自告奋勇当老母鸡,学着家里老母鸡保护小鸡的样子,护着后面的小朋友。

关于“鸡”的话题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养鸡不是件容易的事。鸡娃怕冷,气温稍低,它们就挤在一块叫个不停。母亲用厚厚的套子铺在鸡笼下,上面再用旧棉花盖住,晚上,鸡笼子提进窑内,和人一块。睡在炕上,习惯听着鸡娃叽叽叫着,在灯底下拉着鞋底的母亲心里装的是宁静、快乐和希望。一窝鸡娃不一定完全长成大鸡,有的被踏死,有的被黄鼠狼或狗拉走,有的躲不过鸡瘟。能活下来的是少数,但和邻家比,母亲养鸡成活率还是高的。

关于“鸡”的话题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夏天,鸡娃逐渐长出翅膀,公鸡和母鸡也能区分。公鸡相对淘气,飞高上低,而且不管不顾,什么地方都敢去,什么食物都敢吃。因为它们在案板上,床上,桌子上留下的爪印,自己挨了不少打。秋天,鸡娃长得最快,半大公鸡,学着打鸣,常因为鸣叫声拉不长也不成调而感到好笑,甚至跟着学。人们过年杀鸡似乎心安理得,我们反而是有喜有悲。鸡杀了就有肉吃,杀的也是不会下蛋也不会打鸣的公鸡。眼看着自己管了几个月的鸡就没了,心里还是很难受,尤其看其他女孩子欢天喜地地拔公鸡毛做毽子用,更有说不出的难过。母亲忙里忙外,对杀鸡之事很平静,也许她的付出正是为了让家人能吃上鸡蛋和鸡肉。

关于“鸡”的话题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母亲一辈子养鸡,到老仍然喜欢养鸡。住进平房后,家人谁也没阻止住母亲仍为养鸡费心费力。窑洞便成了她养鸡的最佳地方。为了不使儿女埋怨,趁我们上班不在家的时候,独自到北关集市上,买些大鸡娃。不再操心是雌是雄,既不指望母鸡下蛋,也不指望公鸡清晨打鸣,叫孩子们上学。说是闲着还是闲着,养几只鸡,等过年杀着吃。于是还上山拾野菜,上街买麸子或饲料喂鸡。

      鸡年来到,不由想起故去的母亲。母亲一生平平淡淡,因属鸡而与鸡结缘;因养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快乐;母亲爱养鸡,更爱家人,为儿女成长创造了最大的最好的条件,为全家老小平安健康默默地付出了一切。

关于“鸡”的话题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鸡”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