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去了一次就不想去第二次“的地方

那些“”去了一次就不想去第二次“的地方,其实可以有新的眼光和期望


我和我男票去故宫玩。自称是土生土长了二十多年的老北京人,我男票还没进过一次故宫。我问他为什么没去过,他的理由是,不想去看人。在我这个外地人的请求下,他答应带我去看看。

故宫很大,太阳很晒,一天下来,我都在走路、拍照、找座位,心情焦躁烦闷,没有仔细欣赏。回到家累成狗,我抱怨道,故宫这地儿真是去了一次就不想去第二次了。说完后,我突然觉得这句抱怨似曾相识。走过了很多地方,似乎每次都是走路、拍照、找座位、累成狗、抱怨路途艰苦,全然没有游玩前的期待与欣喜。我一定没有当个好游客,或者我在对待游玩的期望上似乎不对。

游玩应该是件轻松的事儿。可人们往往赋予它过多的意义,重视了结果却忽视了过程。我们希望留下所有的瞬间、拍遍所有的角落,为以后留个纪念。受限于游玩时间和路程,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走马观花,而不是沉浸到当下的一时一景、一花一草。我们没有听导游的讲解,忙着挤进人群的前面,拍下一张不带游客身影的简洁画面,完了好回家修图发票圈。每个此时此地的动作都是为彼时彼地所为。

如今数码摄影的便利性和低门槛让人们随时随地想拍就拍。五花八门的后期修图软件及其强大功能更减少了人们前期所做功夫。三分靠前期七分靠修图。人们不用考虑照片拍摄成本、拍摄质量和维护成本。回溯那个只有胶卷相机的年代,由于胶卷价格和冲洗费用昂贵,人们在每次按下快门的时候都小心翼翼,在拍摄前会对拍摄主体进行入微的观察,在冲片过胶后将照片保藏在相册里,时不时拿起相册翻看。而现在人们对待照片,更多的是拍了一大堆,然后用大容量的硬盘或云盘存起来,翻看的时候其实很少。照片作为一种类似古代“到此一游”的痕迹,寂静地储存在我们的脑回路,随着时光消逝渐渐模糊。甚至我们对自己所拍照片的内容和细节,根本就不曾拥有过体验和品味,也就构不成自己的回忆,只是在他人印象中构成了我们的回忆:哦,他看过乾隆爷办公的地方。

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旅游公司以统计数据和美化照片告诉我们,某某地是”人气最旺的餐厅“、“情侣必去之地”、“十月黄金周必看景点”、“来上海必打卡的街道”......别人的意见和眼光左右着我们的选择。部分情况下,我们就这样被诱导着去了,去了才发现人好多、商业气氛好重、吃的一般,于是产生心理落差。多数情况下我们宁可冒着被旅游公司欺骗的危险也不愿错过,万一真的很美很好玩很好吃呢?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在失望后我们又慢慢调节自己的期望值。

我们期望在旅行中可以开眼长见识。但对于像博物馆、历史文明古迹之类的景点,一次游玩所获取的知识量不如看一场关于收藏鉴宝、历史文明类的电视节目来得多。因为对于大多数普通游客,这种信息太丰富、内容太深度的景点需要专业人士的讲解才能听得明白。虽然现在很多博物馆都设置有专人讲解和机器讲解,但内容制作上肯定不及电视节目精心,信息易接收消化度也不及电视节目。当然也有人来这种地方主要目的是消遣身心、亲眼看看,这种人对于景点的期望比较低,很容易满足。

我们期望在旅行中获得治愈心灵的力量。这种期望常在自然风光类的景点可以获得满足。我们对舒适惬意的碧海蓝天、圆滚滚的大熊猫天生没有抵抗力。美丽的、可爱的事物总会让人心情大好。除此之外,我们也会被一些小村庄朴实自然的风土人情所感动。

我最喜欢的、对于旅行的诠释的一句话是:“旅行的意义不在于去了新的地方,而是拥有新的眼光。”我们常以为,去了一个全新的地方,甚至异国他乡,才能真正看到不一样的事物,而不知道我们只从一个角度看到一样的事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去了一次就不想去第二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