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美好姿态》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肖特讲《孔乙己》,学生把“店内外充满着快活的空气”中的“店内外”读成了“店内”,肖特就错借错,引导学生去分析能不能改成“店内”。故事确实发生在“店内”,鲁迅为什么写成“店内外”呢?从“外”字中我们能读出什么来?这样的思维引领将学生的思考一步步推到小说的主题——“店内外”分明直指小说深处,这三字刻画着整个人群整个社会的悲凉和冷漠。多好的“错”。

肖特没有着急,先是引导学生从“店内”分析,等学生看到了一部分人嘲笑的嘴脸,再想象到“店外”看不见的更多人的看热闹的情景,从而引申到整个社会的冷酷无情,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若同样的错出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有这样“借错生慧”的能力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也许只是把它归作“读书不准确问题”,可能会有“读书需仔细”的谆谆教诲。而肖特瞬间发现生成的契机,又瞬间对教学做了相应的调整,学生在他不动声色地引导中步步深入,最终挖出小说潜在的东西。

有限的时间,无限的可能。有限的空间,无限的智慧。学生的漏读,催生了肖特的潜质。课堂有了波澜,却有了不惊的美。这样的突变,始料未及,却成全了创新。没有对文本鞭辟入里的研读,没有对全局运筹帷幄的掌控,没有对学情透彻清晰的分析,就没有意外的“课堂惊喜”。无疑,肖特喜欢这样的“意外”,享受这样的“微调”,过程也许磕磕绊绊,但风景却在路上。“不期而遇”发生在课堂上,“借错生慧”谁说不是另一种大美呢?

无疑,借错生慧是肖特的特质,他有这样的底蕴和灵气。仰慕中。

——《“店内外”的快活空气》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教育的美好姿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