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一个人究竟有多难?

注:此为七岁半小朋友的约稿。问题本身其实很难,以此为题写篇文章更是难上加难。

以前,但凡遇到提问,我们的做法大概是,扔到某乎或者放在某度,然后泡一杯咖啡,或者去上个厕所,稍事片刻,一定会有博学之士作答。

但是,针对题目里的问题,用这种成年人的方法似乎不够地道。回复孩子的疑问,不该敷衍了事,应当认真对待。孩子总会长大,等他们自己找到真理的那天,或许会嘲笑今天我们的愚蠢回答。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基于此,我没有着急写文章。而是花了整整十天时间,认真思考。与此同时,出了三趟差,去了三省多地,遇到不少人。选了几个不同类型、不同经历的人,跟他们好好聊了聊。

有时候想,从小喜欢读书是不是件好事?这个酷爱阅读的二年级小学生,不知是从哪里获取到的灵感,居然想出如此极具哲理性的文章题目?

暂且不去想它,行文之前,先来拆解题目。

孩子想要了解什么?

在布置作业的同时,这位聪明伶俐的少先队员提出若干建议,比如文中一定要有配图。

当我还在思考需要配一幅什么类型图片的时候,小朋友给出了具体方案。请配一幅亚当夏娃的图,上帝造人那张,如果不知道,可以去网上下载。

亚当夏娃?难道,小朋友其实不知道什么叫做“造就”,而只是想知道如何“造”人吧?

如果题目换成《造一个人究竟有多难》,是不是就很好写了?而且,题目这么一变,肯定吸引不少眼球,多么诱惑的题目?

可以写出绚丽多彩,也可以写成奇葩狗血。比如,造一个人其实很难,需要男女搭配,需要机缘巧合,需要掌握啪啪啪的姿势,等等。世间各种疑难杂症,都可以作为素材加进文章。如果再添油加醋写几个道听途说的故事,岂不是可以轻松交差?

或者,可以写几个神话故事。比如女娲娘娘捏土成人、上帝老儿点化造人,网上一搜全是现成文章,直接拿来便可使用。可是,会不会有封建迷信之嫌?

若再不济,那就写一篇科普文章。比如,人类早就拥有克隆技术,轻松造人不是梦想。要么就写人工智能时代,制造出的机器人跟人类一模一样,等等。

可是,孩子明明说的是“造就”二字,而且问的是“有多难”,对象也是本来意义的“人”。

造就,大概有成就、培养,使一个人成功之意。有多难,虽有些疑问口气,但多少带着点期盼,有渴望被造就、希望成功的意味。人,应当是指现实中活生生,或心目中实实在在的那个人,也许是我,也许是其他人。

如此拆解,题目似乎变得简单了些。

不就是有那么一些人,我觉得他们很成功,于是我想成为那样的人,不过不知道能不能实现,不知道谁可以帮助我?

既然如此,何不来个简单的乾坤大挪移,试着将“造就一个人究竟有多难”替换为“我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这样的话,文章是不是比较好写?

孩子为何出此题目?

如果知道提问者的目的,回答问题便会有的放矢,不会出现浪费笔墨之事。于是,我便大胆的做了些猜想。

究竟是哪些因素引发了这个问题,还是什么事情触动了孩子的灵魂?仔细回忆一下,这段时间孩子都跟谁在一起,去过哪里,见过哪些人?

先看孩子所处的环境,有没有发生变化?

除了学校,就是家里。出过两次门,一次是一家三口看了《羞羞的铁拳》,一次是逛了附近的菜市场。难道,是学校里教了什么新课文?

虽是二年级,却开了语文、数学、英语和道德与法治等多门课程。最大的可能,大概是道德与法治课上,老师又教了什么大道理。也有可能是跟同学们聊了什么。不过小学生聊天,除了王者农药,大概也就是昨天去哪里玩之类。如此看来,一定是老师的功劳,不知何时启发了孩子。

的确,生活在不同环境,便会产生不同想法。环境改变想法,有些道理。

除了环境,有没有其他人或事产生影响?

会不会是《羞羞的铁拳》发生了传导效应?男女互换身份,通过相互鼓励,喜获成功的故事。整部片子,虽是喜剧,但透着浓浓的成长励志味道。

小孩子从中看出一些门道,也是不无可能。成功总能令人仰慕,榜样力量无穷,看到他人进步,自己也会生出动力。

耳濡目染之下,孩子内心有没有受到触动?

看看最近有何遭遇,会影响小孩子的心情。比如,单词拼写第一名,会不会有了骄傲?比如,竞争班级学习委员三票之差落选,会不会有挫败感?还有,健美操表演队在全市比赛中拿到名次,是不是有了荣誉之心?

内因才是决定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心中有了方向才会产生疑问。大概是小朋友有了新的奋斗目标,或者找到了心目中的成功偶像,所以才会提出如此刁钻古怪的题目。

根源找得越准,问题便越好解答。知道孩子为什么提问,便懂得如何写就这篇文章。

如何造就一个人?

如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问题难不难的结论便显而易见。要写“造就一个人究竟有多难”,不如试着写“如何造就一个人”。

此前猜想,能够让小朋友萌生题目的因素有三:环境、榜样和自我。与之呼应,解决问题也该依靠三大要素:环境影响、榜样引导和自我觉醒。

环境改变生活,生活制约想法。

假期去了趟东北农村,那里的孩子们整天不是一起拉黑打农药,就是用手机看视频。父母放任不管,手机成了最好的哄娃利器。我们城里的孩子到了那里,却是捧着书读得津津有味。然而,好景不长,待了几天回来,城里娃也开始迷恋组团对决,一连好几天都割舍不下手机。

忍不住想,为什么农村孩子上了大学,就再也不愿回老家工作?是不是那些聪明人,早就明白了环境的重要性,好不容易忍辱负重突围,怎肯轻易放弃如今的来之不易?再想想那些穷尽所有要买学区房的父母,还有那些挤破头也要逃出国的穷学生。他们所追求的,不外乎是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榜样指引方向,方向激发能量。

看我每日坚持更文,小孩子也开启了写日记计划。见我每篇文章都要写完读三遍(谈写作文章),小朋友的作文里也少了错别字。当我卸载了手机里的王者农药,小学生也不再轻易摸手机。

有天坐地铁,旁边的妈妈正不厌其烦的纠正小朋友背唐诗。背到一半时,小朋友却冒出一句“妈妈,我不想背这本书,其他同学都没有这本书”。以为这个妈妈要发怒,没想到她却只是提到了一个人,说完小朋友便继续背唐诗。

妈妈说的是周杰伦,她说小周唐诗背得好,所以写歌很轻松,如果想要跟他一样优秀,就要比其他人勤奋一点。看来,这个小朋友喜欢周杰伦,偶像的努力可以感染她。

小孩子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成年人?看到旁人很努力,我们是不是也该勤快些?

他人照出自我,自我主宰成长。

环境有了,榜样有了,自己没想法,一切都是白费劲。这个世界不缺聪明人,也不差勤奋者,而是少了有想法的行动派。

孩子们很聪明,学外语学知识都比大人快,干起活来态度也很好,积极主动抢着干,但是扫地切菜这种粗活,他们却是做不好。那些身强力壮的庄稼汉,耕地除草收割机,粗活重活样样很精通。可是提笔忘字总出错,甚至简单的小学生作文都写不全。

再看那些公认的成功人士,哪个不是好钢用在刀刃上,都在适合自己的领域里干的风生水起。马云好端端的外语教师不干,却去鼓捣电子商务,最后造就了号称最成功的中国互联网企业。而他本人,也被誉为近现代中国最成功的人士之一。读过《马云传》,或者现场听过马云讲课的人都知道,这个人才思敏捷,自我认知极高。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解自己能干什么,这才是成功的前提条件。

如何造就一个人?其实只需简单的三步走:

第一步,确定一个目标,知道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许多人类导师,都可以成为榜样,或者去找一个偶像。不过,目标一定要超前些,难度要大一点。正如前作所讲:既然要努力,何不找对方向?

第二步,找到合适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要么改变自己融入他人,要么竭尽所能寻求帮助,和优秀的人做朋友,和善良的人聊聊天。可以参考前作:考研,需要理由吗?

第三步,提高自我认知,既要有想法还要有所行动。光说不练假把式,只做不想瞎努力,情商智商要具备,缺什么就去补什么。这个只能靠自己,没有前作可参考。

如果按照以上想法来行文,布置题目的小朋友是不是会满意?造就一个人究竟有多难?如同写文章,有人觉得非常难,有人认为很简单。

对于懒惰却又不爱思考的人来讲,世上任何一件事情都如攀登珠峰一般艰难。

对于勤奋却又充满想法的人而言,再难的事情都只不过是写篇文章这样容易。

当然,造就一个人究竟有多难?应当参考成功人士的经验和意见。

而我,只是聊了聊如何写一篇小学生布置的命题作文。

造就一个人究竟有多难?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造就一个人究竟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