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现实主义者的理想生活

昨晚在朋友圈看见XX旅游出的「足迹地图」活动,就是标记去过的省市国家,然后告诉你击败了多少人。我开始打勾,报告是11国14省34城市(城市只有国内的供勾选),打败89%的驴友。从数字上看还不赖,但心里清楚,很多国家城市不过是蜻蜓点水,还未感受到真正的魅力,便匆匆赶往下一地了。

其实一味追求护照上贴了多少张纸戳了多少章,没有什么意思,甚至偏离了旅行的意义。每一次起飞和降落,都像是在为人生打卡。纵使我几乎不放旅行照片到任何社交网络上,甚至连照片都甚少拍,但无形地,每去过一地,便好像完成了一次批注。回忆遐想时,扳手指算计去过哪,可以加进去,满意地长舒一口气。

最好的生活,借一本畅销书题目,是「不畏将来不念过去」。由此,好的旅行也该是不急不躁,只需享受过程本身。对某地的回忆进行无限美化至不可自拔,和以对下个目的地的向往宽慰日常工作的难耐,都是不可取的。

旅行在过去算得上奢侈品,「环游世界」这个提法也是交通工具革命性发展的产物。几百年前,我们相信天圆地方,如果有人说要一直向东绕圈回到原点,恐怕会被当成疯子。一代航海家哥伦布想朝印度进发,结果到了美洲也不过是1492年,才过去500年多点。20世纪初,欧洲流行登山,许多挑战者只是为了让名字记入史册,除要忍受装备的不完善和环境的恶劣,甚至稍有不慎被乱石击中葬身山崖。而今,即使登顶珠穆朗玛,也难占据一则小报标题。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团队常年栖居山脚,前仆后继。

当太空遨游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旅行便越发成为一件私事,与探索为知无关,与人类壮举无关,不过是为了满足一点私欲,将教科书还有纪录片里见过没见过的千奇百怪,搬到视网膜前,真真切切感受一回。

至于是去很多地方蜻蜓点水游一番,还是深入一个地方甚至长居下来,也是个人志趣,没有孰优孰劣。有人广览群书,喜欢什么都知道一点儿,有人喜欢朝一个方向钻研,就渴望在目前所知上突破一点,哪怕就那么一点。

前者或许更加常见。旅行在外,经常遇到用一两年或更久环游世界的背包客,其实就算去100个国家,平均下来每个不超过5天,难道不是蜻蜓点水吗?也有以家庭为单位的,每年出国度假一两次,几十年累计下来的中年夫妻,也携手去过了三十多个国家。说到后者,就不得不提我的忘年交,一个德国朋友,狂热火车迷,每年总出行三四次,全是围绕铁轨和火车头的,只去美加澳和俺们中国,来了中国十几次,而对印度泰国等全无兴趣。

要说我呢,旅行上有「集邮癖」,想多看些地方,但是也想选喜欢的地方住下,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但是这种居无定所的生活,不适合养孩子,还有养狗,恐怕也很难实现财富积累,只能维持吃穿用度。我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归宿是稳定,而不是飘摇。

我的理想生活是在settle down之前,要么每年出去一两个月(老师这种职业完美贴合),要么一次性拿出少则半年多则两三年,边工作边旅行。工作的类型,当然是依靠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能完成的,做翻译和(或)教学。翻译方面,水平足够,认识到关键性的人,就能接到好活,如果是拿美元或者欧元结算就更美了。教学嘛,互联网教育的平台会有春天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想两个人而不是一个人,男友的工作也是只要有电脑和网就能做,那就是程序员哈哈。至于可操作性,当然是YES!请看这篇《旅行,写作,编程》。这个故事我几年前就读到了,今天再看一遍,还是那么振奋,而且可行性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现实主义者的理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