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上的群体行为

"群体的智慧低于个体的智慧"

去年的时候,一个PM推荐过我《乌合之众》,关于群体行为的研究,当时并没有太在意,因为当时在我看来,互联网上的"个体"既是互联网连接的节点,也是自主性质的存在,不过还是抽空看了,之后重新思考了这个问题,发现我过去的看法过于片面。这里我不过多的探讨群体行为,想了解可以读原著,我这里只探讨社交网络上的群体。

什么是群体?首先是每一个人个性的消失,其次是他们的情感与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

1.媒介
首先得说到关于介质的不同,过去群体的信息传递来至于口耳相传,激情的演说家站在台上向大众传播着极端的情感,大部分的说辞在任何一个个体看来都不可理喻,但在过分关注情感的群体而言却是一记猛药。

社交网络给予了群体更加便利的生成条件,微博,空间,朋友圈,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信息时刻充斥着社交网络(情感共鸣我下面说),从而引起转发与分享行为,从点到多点的信息传播,导致个体迅速被同化入群体,这种波动可以由强社交到弱社交,反复流动。

2.周期
随着互联网上的传播速度成数十倍的增长,随之对应的便是相对短暂的群体周期,在互联网还未诞生的时候,严重的群体行为可以颠覆一个国家,但在互联网上的群体效应却十分短暂,因为"个体"是通过"PC,手机"这种物理介质来上网,然后通过"微博,QQ空间等"虚拟介质来进行社交,本身的个体是处于另一个"群体"(这里的群体是线下的强关系链,比如家人,朋友,同事)当中,你与群体之间的联系可以被轻易的阻断,从而回归原本的状态,过去是一入反贼深似海。现在是当上班的你在微博上激情的发言的时候,老板出来兜圈了。

我将这种微博与空间称为"轻度媒介",重度媒介便是"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本身对世界观进行了重塑,也创造了网游社交行为。陷入重度媒介的群体效应削弱了"个体"与线下的联系。[这段有一定待思考性,谨慎对待。]

3.信息
"情感共鸣"的信息是指,发现某种信息与你或者你的社会地位,经历,个体意识存在关联性引发的情感波动,这种关联性是不易察觉的。比如"XXX女神抛弃了男友XXX屌丝跟了高富帅",当你以一名个体评判这件事你会觉得"事情也许不是看起来那样",但是可见的是一堆人在谩骂女神看重物质。足够范围的情感共鸣能够引发群体效应,从而引起大范围传播。

搞营销和传播小照片的都知道,噢耶。

楼主在此装逼,别鸟他。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交网络上的群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