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学艺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邓小平第三次出来主持工作时,以科学和教育为切入点,半年之后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将之总结为“我们党的拜师大会”,所以在当时来讲,规格是空前的:一般的领导会议都是在招待所接待,标准是15元/天,而这次会议直接放在在北京饭店,标准是20元/天,当时很多党内的同志持反对意见。同时,为了让当时德高望重的郭沫若在大会上做个发言,邓小平亲自登门拜访。包括后面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等,在我看来,都是学生虔诚的拜师所表现出来的姿态,令老师感动,便会尽心尽力。

尊师重教,似乎是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传统美德,比如刘玄德的三顾茅庐,还有小学课本上“程门立雪”的故事——杨时和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众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实际上,到今天,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要继续往前走,都需要不同程度的借助外脑。这些外脑有顾问、咨询师、专家、培训师等。尽管很多企业发展的经验表明,他们借助外脑取得了跳跃性的发展。但是,还有更多的企业认为自己在投资外脑方面是极其失败的,这些所谓的老师们并没有给企业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他们往往将原因归结为这些外脑能力、专业的欠缺……实际上,在我看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给到这些“老师们”足够的信任、尊重,甚至常常是抱怀疑的态度、挑战的姿态。

一些企业请顾问,好像请戏班子似的。进门三盘,上堂四考,然后一众七大姑、八大姨的斜着眼看你出招。这样一来,搞得顾问也没有专业心态了。大家都是斗鸡心态,动不动就是PK挑战,动不动就是装神弄鬼。因为客户是怀疑心态,所以顾问想的也就不是如何更客观、如何更专业,而是如何迷惑客户,如何蒙哄过关,越简单越好,钱收回就行了。有时甚至会言过其实。

实际上,顾问来到你的企业,中规中矩的做是达到合同要求,尽心尽力尽善尽美则要看他愿不愿意。百灵鸟不开心,你能逼她唱出美妙和音符吗?而顾问的特殊性注定了他们不是一般供应商或服务员。顾问,是启智者。

所以,聪明的老板懂得,在老师进门之后,绝不允许企业里任何人玩顽童戏师的游戏,因为他知道那是在浪费公司的资源。他们通常的的做法是,要么不请,请进来之前就应该完成信任,请进来不信,还不如不请。拜神不信,一定不灵,而且还会亵渎,所以不信就不要拜,拜了就要信。

同时,企业找顾问谈项目时,常常是要求产出多多益善,而付出则锱铢必较。以我的经验,稍微正规一点的咨询公司都会对项目有严格的规定,依据其收费情况配备相应的人员,并且会严格控制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和其它很多事情一样,项目质量的根本保障就是投入项目的时间质量,如果预算足够,顾问为了解决项目问题,额外请投资请外脑也是有决心的。预算紧巴巴的,自己过生活还捉襟见肘呢,不减少自己时间的投入已是万幸了,如何加大优质资源的投入呢?

这里有一个例子,当年华为决定请IBM做咨询时,IBM给的报价报4800万美元(事实上,整体项目实施下来,华为大概花了20亿人民币)。华为负责财务的总裁说,相当于我们一年的利润了,我们砍价吧。老板说,你负责砍价,你能否负责承担项目风险吗?于是IBM一口价,老板只问一句话,你们有信心把项目做好吗?IBM代表沉思片刻,说能。于是,任总拍板。

一般的企业老板,请顾问像找一般供应商一样。拦腰一刀砍价之后,指望通过合同的约束来保证价值。须知,顾问项目是由人来做的,人的特点是,混得不舒坦,是肯定无法产生精华的思想来的。华为的和IBM合作的IPD项目,虽然花了天价,但在其实施十年之际的2008年,我们看到,华为二年十增长了二十倍,研发周期缩短近一半,研发成本降至三成。通过与IBM的合作,华为真正的做到了把竞争力建立在对流程的依赖上,而不是像国内很多企业那样,把竞争力建立在对人才的依赖上。

所以,尽管社会上的“老师”鱼龙混杂,不乏江湖骗子。但是企业在聘请这些外脑时,必须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并且在合作之前就应该完成信任,而不应该是合作中验证。如果没有拜师心态,神仙也没法让企业改变。杯中不空,如何倒进水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拜师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