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的迷思

《教养的迷思》,这是何帆老师最近在读书俱乐部讲解的一本书,让我对“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前段时间,写作群的伙伴儿还共同写过一个话题——家庭环境对自我成长的影响。在文章中,多数人都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家庭环境对自己是如何如何产生影响的,包括我自己,也将很多“成就”归结于家庭环境。但这本书在一开始给出了这样的观点:家庭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微乎其微。

这样的观点难免会让人难以接受。我们都觉得:从小到大,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在无形地影响并塑造着我们,并且还能给出很多例子,比如老王家两口子对孩子不管不问,孩子整天游手好闲,老李家对孩子用心良苦,孩子也很争气......

但作者从逻辑上问道:如何排除父母的行为是受到孩子的影响呢?比如有的孩子本来就很淘气,父母只好放任一些,有些孩子自身就很争气,父母也拿出了相应的态度。作者同样给出了一些反例,证明了父母除了在基因上对孩子有较大的影响,在某些方面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

作为孩子,从四五岁开始部分时间是离开父母的。而他们会接触到一个新的群体——同龄人。他们逐渐会发现同龄人和他们的父母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群体。从父母身上学习到的一些做法在同龄人中很可能会遭到嘲笑甚至排挤,所以他们开始观察并学习与同龄人的“相处之道”。

与动物一样,孩子们的世界也会有“啄食次序”。孩子进入一个圈子,不管是一个“学霸圈”还是一个“混混圈”,如果能成为其中的领头羊或者至少不成为其中的弱者,他就能够成为前面的“啄食者”,整个圈子的氛围也会被其引领。而如果他比较不幸,本来喜欢学习却无奈进入了“混混圈”,爱学习的人在这里都是不酷的人,很容易因为“不合群”被排挤,孩子久而久之很容易停止学习。

所以,相对于父母,同龄人(圈子)对孩子的影响会更大。那么老师对孩子会有明显的影响吗?

答案是肯定的。作为最大概率决定这个班级氛围的老师,他直接影响的是班级里的圈子“属性”,从而影响到孩子本身。所以遇到一个好老师在一定程度上更为重要!

对于教育,有太多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养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