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发手痒的图片之前世今生


不发手痒的图片之前世今生

不发手痒的图片之前世今生_第1张图片

一到节日,我就忍不住在微信里发图片,祝福亲友。不发手痒,几乎成病,没得治了。

中秋节是最富神话味、诗画味和人情味的节日,颠簸飞扬的情感从我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就破堤而出,无休无止……一天下来,发了近百张,收了近百张,感情收支平衡,终于如释重负。

中秋图片无外乎以下文化符号组成:银白或金黄的圆月,羽衣飘舞奔向月宫的嫦娥,捣药的玉兔,伐而不倒的桂花树,轻摇曼舞亭亭玉立的荷花,对月举杯的古人,玲珑浮凸的月饼,远行的客船,无声飞过的白鹭,还有黑夜、海潮、彩树、燃灯、火龙……

任意选择上述一、二个文化符号组合在一起,便是一幅绝美的画卷,再配上声光电等现代科技元素后,画面便更加精彩灵动了:色彩变幻着、文字旋转着、图案闪烁着、乐符跳跃着……

我收到最有创意的中秋动画,是通过一幅幅徐徐铺开的画卷,综合运用多种现代技术,将海上升明月、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李白吟诗、苏轼饮酒等动画逐个展示出来,惟妙惟肖地讲述与中秋有关的神话历史故事。

你不得不怦然心动!因为,这些图片、这些动画,委实承载着情感,传递着温度,读它百遍也不厌倦。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我们拥有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所以能制作出微信动画、图片这类表达情感的载体。可是,古人呢?古人靠什么载体表达?毕竟,举头望明月,情愫无古今啊!况且,“礼”历来又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啊!

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去探寻一下微信祝福图片的前世乃至前世的前世吧!

古人重“礼”。春秋时代,“礼”如空气,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纵是两国战争,也没有放弃“礼”的约束,布阵有公认的程序,交战有共守的原则,其中还有以竞技方式进行的车战,尤如贵族间的体育比赛。敌我双方尚且如此,亲友之间交往就更不用说了,礼节之多不胜枚举。

祝福图片的前世应该叫贺卡,贺卡的前世应该叫名帖,名帖就是古代人际交往中“礼”文化的一种实物反映。

名帖这玩意儿,西汉称为“谒”,东汉称为“名刺”。最开始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名片,即有头有脸的人交往时,提前让仆人持着这玩意儿,向对方通报,以示尊重。后来,给名帖增加了相互问候特别是节日相互问候的功能,就逐渐变成了贺卡。唐宋年间,贺卡又称“门状”或“飞帖”。

据说唐朝某年春节,一代圣主唐太宗创新团拜形式,让人用赤金箔制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群发众大臣,以示皇恩浩荡、君臣同乐、共贺新年。这种集理念升华、方案设计、材质选择、书法展示、人文关怀、移风易俗于一体的伟大发明,着实让人惊叹!如果当年评诺贝尔奖的话,李世民一定是当之无愧的得主。只是可惜,现在没人能找到李世民御笔手书的贺卡,要不然,拿出来晒晒,足以让那些自诩浪漫的洋毛子汗颜。

由于贺年卡这一形式契合大众心理,很快在民间流行开来了。此后,每到年关,一些不愿上门拜年的读书人,就事先写好群发贺卡,春节那天再让仆人挨家挨户送给朋友圈里的人。这种富有效率的社交方式,既表达了心意礼节,也免去了繁文缛节之累,甚好。


不发手痒的图片之前世今生_第2张图片

民间贺卡,不可能像皇家那样,用金箔之类的材质提升档次。但要相信,人民群众的智慧也是无穷的。唐宋时期,民间设计的贺卡,就别出心裁,显示出另一种高度。民间一般选用梅花笺纸制作贺卡,这种礼仪产品长三寸、宽两寸,纸上印有浅淡而又高颜值的梅花图案,或是冰枝嫩绿、疏影清雅的花骨朵,或是象征五福的梅花五瓣,或是苍劲嶙峋的枝干上缀以数朵傲放的淡梅,给人以凌寒飘香、迎春报喜之感,再配以“敬贺正旦”之类的吉语,使整个贺卡既不乏高洁之美,又带着蔼然的微笑,另有一番清逸幽香的神韵。梅花笺纸一般竖写,右上端为受贺者官讳(或姓名、住址等),中间为恭贺话语,左下端为贺者姓名。


不发手痒的图片之前世今生_第3张图片

到宋代,就有邮递贺卡的记录。每逢年节,“凡在外官,皆以状至其长吏”。当然,异地官吏之间邮递贺卡“恭贺新禧”居多,按照常理,应该是下级对上级、小官对大官或是平级同僚之间邮递这类奢侈品的较多(估计不乏有思想超前、胆大心细者,在年卡中夹带银票一起邮递),反之较少,邮差“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现象鲜见。

明清以后,贺卡的交流似乎更重形式。递送贺年帖时,帖不能裸露,要装在专门制作的拜匣里,由受贺者取出。拜匣也是长方形,大小正好容纳贺卡名帖。有钱人家,为显气派,不惜用紫檀、黄花梨等高档木材制作匣盒。清朝康熙年间,年节时专用红纸制作贺帖,又称“红单”。

总的概括,我国贺卡源于封建时代,从诞生之日就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根据士大夫口味先后推出2.0、3.0、4.0等多个升级版,但应用相对单一,基本局限于年节时期。

我们再放眼全球。

欧美国家的贺卡,大约发端于1840年—1843年之间(被我们老祖宗甩了N条街),最先出现的情人节贺卡、圣诞节贺卡,卡片以反映相应主题的图画为主,印在木浆纸上。这些贺卡一经问世,就大受青睐,很快推广开来,成为流行时尚,不久又派生出各种节日的贺卡。后来,随着摄影、造纸、印刷技术的发展,贺卡的图案越来丰富,制作越来越精美。


不发手痒的图片之前世今生_第4张图片

二十世纪以后,相互寄送贺卡,成为人们在节庆期间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大大小小的卡片上百花齐放、争奇斗妍:瑰丽多姿的图画、触碰灵魂的祝福、馥郁芬芳的气息以及带有体温的手书……如此情意,怎不叫人沉醉?

因故,寄送贺卡之风,一度愈演愈烈,全世界年消费贺卡曾超过千亿张。从情感消费角度看,这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据,可从低碳环保角度看,又是一个令人堪忧的问题。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我们可不能把情感交流的琼浆玉液,建立在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的基础上啊!

现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传统贺卡的嫁接找到全新平台,电子贺卡这种快速便捷、节约环保的新产品出现后,很快受到人们的喜爱。在这个世界里,声光电从多个维度为你传递情感,年轻的人儿永远不会衰老,娇艳的花儿永远不会凋谢,如画的山水永远不会褪色,祈福的音乐永远不会变调……而且,辐射范围更宽、更广,爱心疆域更加无边。

微信横空出世后,各种电子祝福图片、动画更是以全面井喷之势,逐步替代传统贺卡。

想想唐宋时期仆人们挨家挨户送贺卡的劳累、想想宋代以后邮差在漫漫邮路上跋山涉水的艰辛,生活在高科技年代的人实在太幸运了:指尖轻轻一划,灵动闪烁的贺卡就进入对方屏幕,祝福情感随性表达,如同神仙施法一般。在这个年代,祝福图片没有理由不泛滥,特别是有节庆的日子里。

无关酒肉、无关利益、无关高低、无关贵贱的一句问候、一声祝福、一个惦记、一丝安慰、一臂之力……是灵魂与灵魂之间的醇香传递,具有震撼无声的力量,能化干戈为玉帛于无形,胜过电闪雷鸣的撕裂,胜过万千雄辩的搏杀……亲友需要,我们自己也需要;平时需要,节日更需要。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神经纤维里,都贮存着对亲友的惦记、问候和祝福,只不过节庆激活了它,迫使我们把这些贮存的信号一遍遍地传导出来,通过特定的载体和渠道发射到亲友的心底。若不能如此,我们将身心难安、无药可救。

微信图片便是当下最好的载体,移动网络便是当下最好的渠道。

据说,在60多亿人的地球村中,人一生会遇到约2920万人,按中秋节人均发20个图片来算,有缘之人只有十亿分之三的概率。作为一个巨大的偶然,我们的前世乃至前世的前世,须积攒多少香火缘?既然如此,我们又怎能吝啬多划拨一下指尖呢?


不发手痒的图片之前世今生_第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发手痒的图片之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