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解决问题的问题解决方案

“克己复礼”是儒家的重要概念,一度演变为“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解读,现在流行桌游三国杀里的吕蒙有个技能就是“克己”,可是深究一下如何理解“克”和“复”,怕是很多人都说不清楚。本周读到关于“克己复礼”的清晰解释:

克——心合于道,则不克而自去矣。

复——心存于性,不复而自在矣。

反复诵读这两句话,概括来说其实不用克也不用复,丝毫不用力于此,只是要求自己的心安住在性道之中,那么自然呈现克己复礼的状态。

日常生活中的思维过程一般是这样的:一件事情发展着……嗯,觉得有问题……所以我们来解决问题吧。

首先对“问题”的判定就值得探讨,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波折,应该算做发展中必然要走的曲折呢,还是当成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呢。你认为是“问题”的就真的是问题吗?

其次是“解决”问题,针对一个问题如何解决?在什么层次上解决?比如打羽毛球之后胳膊酸,把胳膊酸当成问题,然后冰敷热敷按摩轮番上阵,真的就不酸了,这是解决问题吗?懂运动的朋友或许会说,提前做好热身,注意练习挥拍的标准动作,运动之后要充分拉伸放松肌肉,就不会酸了。那这样做算不算解决问题呢?

两种都算解决问题,解决的层次不一样。

有的时候,问题的解决方案反而会固化问题,比如用按摩缓解肌肉酸痛,如果按摩有效,那这个人每次酸痛就去按摩,可能一直都没有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他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本质,也就没有机会让自己养成好习惯(从没有好习惯到养成好习惯,算不算成长?他是否错过了一个让自己成长的机会呢)。

如果把“克己复礼”当成一种解决问题的模式,它类似于“扶正祛邪”,邪要驱,怎么驱?驱邪的正确方式恰恰不针对于邪去做什么,而是扶正。要克己,要复礼,但不克也不复,而是存心养性。

事情已经发展到当前的状态,很难去改变它,解决问题不是针对问题去改变什么,而是围绕问题做别的事情,更为根本的事,相对来看事情的状态被改变了,问题也就被解决了。

若礼已经不存,那追在每个人的屁股后头去叮嘱他要尊礼,改变人们已经不懂礼的状态,发起强大的舆论攻势来复礼,有用吗?没用。

若礼已经不存,那就找一找当年礼为什么会存在,礼是从何而来,回到当前的环境中,从礼的来源走到现实生活中,或许你会发现礼还在,只是换了新装,让熟悉旧礼的人看不懂罢了。

中国人真的没有信仰吗?首先定义信仰,再看看信仰从何而来,从信仰的来源走到今天的生活中,信仰变成了什么样子呢。

城市驱逐低端人口真的是悲剧吗?当年裁军呢?下岗呢?治大国若烹小鲜,你如何安排家里物品的摆放,和国家如何调控劳动力分布的道理相差不多,脱在门口的鞋子会自动跑去鞋柜吗?在大城市已经积累经验哪怕是低收入人群,究竟是回老家建设家乡贡献更大,还是继续在城市里做着低端工作更合适呢?城市规划执行的方式方法有待商榷,现象背后的根本逻辑我们要看清楚。

不要轻易的认为有“问题”存在,不要轻易地想要去解决问题,扶正自然邪无处存,心安住于性道就是克己,就是复礼。

往往困境就是应该去走的路,坦然去经历就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解决问题的问题解决方案)